禮樂歌舞 1.(1 / 2)

禮樂歌舞 1.

西周周公旦製禮作樂,這實際上完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樂舞大整理,形成了周代祭祀樂舞的《六代舞》,對後世舞蹈發展影響很大。

由於先秦時期民間歌謠大都是載歌載舞的,歌詞和舞蹈是緊密相連的,所以《詩經》中的很多詩歌都可以看做是那一時期民間樂舞的變相記錄。

在春秋戰國時期,列國之間所進行的“女樂”歌舞互相贈送的情況一時成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列國樂舞文化的融合與發展,而中原之外的少數民族舞蹈也已經受到了人們的注意。

夏代女樂與享樂性舞蹈

因為夏代舞蹈形象出土很少,而到了商代,由於甲骨文的記錄,人們已經能夠清晰地辨認出“舞”這個字了。

後來,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曾經出土過一件裸體兩麵玉人,玉人通體圓潤,鏤刻紋理清晰,神態自然。

商代人們的圖騰形象其實是

一隻大鳥,商代人們認為太陽就

是一隻飛鳥。

在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中

出土了另外一件玉鳳,雖然所刻

羽毛之紋非常簡單,但是玉鳳的整個造型卻是質樸而生動的,如彎弓射月,正待飛翔。

這一圖像,能夠使人捕捉到一點當時舞蹈動態,並體會到所謂“鳳凰來儀”的莊重和典雅。

在夏代的眾多樂舞中,有一些被人們明確地記錄了下來。

《女樂舞》出現在傳說中夏啟時代,夏啟是很喜歡女性樂舞的,他曾經在大穆之野舉行盛大的樂舞表演會,他命令樂工演奏《九歌》,會上有“萬舞翼翼,章聞於天”,可見當時女樂舞蹈已經到了一定的規模了。

夏禹時的《夏龠》又名《大夏》,主要歌頌禹治水有功,屬記功的舞蹈。周代仍保留著,表演時頭戴皮帽,上身裸露,下著素白裙。

進入奴隸社會的夏代,舞蹈已由群眾性、自娛性的活動,走向表演藝術。根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樂舞從記功性質向享樂轉變,大約就是從夏啟開始的。也就是說,夏啟已經把樂舞聲色享受當作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了。

在《竹書紀年》中記載了夏啟十年巡狩時曾舞《九韶》於天穆之野的場景。《山海經·海外西經》中也描繪了夏啟觀舞時的情景:“乘雨龍,雲蓋三層,左手執翳,右手操環,佩玉璜。”

此外,《萬舞》中提到:“翼翼,章聞於天,天用弗式。”這裏不但談到夏啟以《韶舞》作為個人享樂之用,並創製了《萬舞》,該舞紅火熱烈,旋轉如飛,驚動天地,可以想見當時樂舞奴隸的技藝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