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別紀傳 6.
宋代紀傳體通史—通誌
北宋崇寧年間的鄭樵,出身於書香門第世家,從小就受到家庭較好的影響和教育。他的先世原是晉代中原南遷的望族,高祖鄭衝、曾祖鄭子堂、祖父鄭宰、父鄭國器,都是讀書和做過官的人。
鄭樵是唐五官中郎將鄭莊的後裔,當年鄭莊曾與兄長鄭露和乃弟
鄭淑入莆倡學,是開發莆田文化的有功之人。鄭樵的家鄉雖然處在萬山之中的莆田廣業裏山區,但他從小就立下要讀盡古今書,要精通“六經”和諸子百家學術的宏偉抱負。
在鄭樵16歲時,他的父親不幸去世。自此之後,鄭樵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為了擺脫家貧無書讀的困境,他就和從兄鄭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書人家求借書讀。
鄭樵在求學時,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且他還把眼光放到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當中去。他經常深入山間田野,拜農夫為師,從而得到了許多實際學問。並堅定地提出了“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
學習儒家經典知識一樣重要”的號召。
年輕時代的鄭樵,在刻苦追求學問的同時,還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靖康初年,當鄭樵看到自己的國家由於受到北方強敵金兵的侵犯,而處於空前的危難關頭,就立即和鄭厚一起聯名向朝廷當權者上書,陳述兄弟倆的抗金誌向和報國才能,並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國家轉危為安。
由於種種原因,鄭樵的願望一直得不到朝廷重視。盡管如此,他的愛國熱情一直有增無減。
在南宋紹興初年,由於宋高宗畏敵如虎,南宋的半壁江山依然處在動蕩不安之中。這時,鄭厚在悲觀失望的同時,下山參加科舉,繼而走上了坎坷的仕途。而鄭樵則認為如此昏暗不明的仕途,會埋沒自己的讀書誌向,因此他不願下山應試。
由於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時搶走了宋朝廷的三館四庫圖書,所以鄭樵決心以布衣學者的身份,在夾漈山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書為一書的大《史通》。這時,鄭樵還是一個二十七八歲的青年。
由於當時朝廷不允許私人修史,所以鄭樵著《通誌》有很大的困難:第一個是如果得不到朝廷的同意,他就不能私自修史,否則就要受到官方的打擊。第二是如果沒有得到朝廷提供的充足參考史料和充足的紙張筆墨,這部書就很難寫成。第三是如果沒有得到比當年司馬遷更為淵博的學問,這部史學巨著就難以寫好。為了得到著《通誌》所需學問,鄭樵再次背起包袱,獨自一個人前往東南各地求借書讀。
經過3年的努力,鄭樵在30歲剛出頭的時候,就讀遍東南各地藏書。當時有人稱頌他說:
惟有莆陽鄭夾漈,讀盡天下八分書。
當鄭樵得到著《通誌》所需學識後,就把書房搬到了夾漈山中的薌林寺,開始了他漫長的修史著書生涯。為了求得朝廷的支持,他寫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新書,並把這些新書寄給朝廷禮部。1138年,鄭樵在《上方禮部書》中,明確地向朝廷提出了自己著《通誌》的願望。
鄭樵的淵博學問和遠大抱負得到抗金派宰相趙鼎、張浚等人的重視。就在這時,由於宋高宗重用投降派首領秦檜為宰相,所以趙鼎等人很快被秦檜排斥出朝廷,並嚴加迫害。而 秦檜在長達16年的時間中,不但不支持鄭樵著《通誌》,反而接連三次下禁令嚴禁私人修史和著述,違者以“擅修國史”罪論處。在這種殘酷的政治環境中,鄭樵所遭受的危險,可想而知。
年已44歲的鄭樵
遭受了一個又一個厄運,先是他的胞弟鄭槱不幸早亡,繼之他的幼子鄭惕和妻子陳氏相繼死去。就在鄭樵沉浸在巨大的精神打擊時,1148年,秦檜又下了一道嚴禁私人修史和著述的禁令。
這道禁令終於激怒了鄭樵,於是他在這一年的冬天,毅然又背起著成的140卷新書,徒步走到南宋京都杭州,他要直接把新書獻給皇帝,請求皇帝準許他繼續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