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代通史 2.(1 / 2)

斷代通史 2.

三國曆史斷代史—三國誌

三國時期,在蜀國領地巴西安漢,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南充,一個

後來在我國史學界有重要影響的小男孩降生了,他的父親給他取名叫

陳壽。

陳壽小時候在家中讀書,時時受到父親的關注和督促。正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他與父親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後來,陳壽的父親病故,他為父親守孝3年。

少年時的陳壽聰明好學,他對曆史著作特別有興趣。他先通讀了最為古老的曆史著作《尚書》、《春秋》,後又更精細地研習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初步了解了寫作史書的方法。

陳壽在讀書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師,叫賀欽,他是當時最知名的一位大儒,曾當過吏部尚書,後因為與人不和發生口角,得罪了權貴而被發配到地方。在安漢當地官員的關照下,賀欽謀得了老師的職位。

賀欽是一個剛正不阿的好老師,他不但教陳壽知識,更教陳壽做人的道理。小小年紀的陳壽,從賀欽身上學到了做人最根本的信條。

陳壽在18歲時,進入了蜀國都城的太學學習,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第二個人物,這就是譙周。陳壽在譙周門下學習時,更進一步刻苦攻讀史學,學習取得了長足進步。

陳壽25歲那年,他考取了舉人,可他並沒有驕傲自滿,而是繼續再接再厲,第二年又考取了進士。

陳壽在蜀漢任觀閣令史時,當時的宦官黃皓獨攬大權,手下人都曲意奉承,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陷害被貶。

到了西晉王朝建立後,陳壽曆任著作郎、治書侍禦史等職,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他離開了朝廷。在陳壽31歲那年,他回到了家中。他在家中的每一天都在埋頭讀書,他的文學造詣更是日益加深。

陳壽盡管過著隱居生活,但是天下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他都看在眼中,他決心要寫一部史書。

268年,36歲的陳壽離開故鄉,到了晉國都城洛陽,擔任晉王朝的著作郎,專門負責編撰史書,從此他的人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時正是天下一統的政治環境,使得陳壽編撰史書的想法成為了可能。

陳壽在48歲時,開始撰寫史書,曆經10年艱辛,一部鴻篇史學巨製終於編撰而成,取名《三國誌》。

《三國誌》全書一共65卷,《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三國誌》名為“誌”其實無誌。《魏誌》有本紀、列 傳,《蜀》、《吳》2誌隻有列傳。

陳壽在寫《三國誌》時並不是非常順利,由於當時他寫書的時代太靠近三國時期,可以參考的他人成果並不多,他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

後來從《魏書》、《蜀書》、《吳書》3書比較來看,《蜀書》僅有15卷,較《魏書》、《吳書》簡略一些。因為當時有西晉文學家王沈的《魏書》和史學家韋昭的《吳書》可做參考,這給陳壽搜集史料提供了極大方便。

當時蜀漢政權既沒有設置史官,也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更沒有現成的史書可以借鑒。陳壽費了很大工夫,就連一些零篇殘文也注意搜尋,《蜀書》才僅得15卷。

《蜀書》中的許多重要人物事跡,記載都十分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是相當缺乏的。另外,因為政治上的原因,陳壽也可能舍棄了一些材料,這大概是魏、吳兩國的史料多於蜀的緣故。

由於陳壽是晉臣,晉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誌》便尊魏為正統。在《魏書》中,陳壽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隻有傳,沒有紀。寫劉備為《先主傳》,寫孫權則是《吳主傳》。這是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誌》的一個特點。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的情況,因此地位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