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韜略 2.(2 / 2)

齊軍各個奮勇當先,連傷病員都請求上陣。晉軍看到如狼似虎,不顧一切往前衝的齊軍,急忙撤軍。燕軍聽到這個消息後,也急忙北渡黃河撤軍回國。穰苴指揮齊軍,乘勝追擊,收複了失去的國土。

班師途中,喜不自勝的齊景公率領文武百官來到郊外迎接。不久,齊景公尊奉穰苴為大司馬,掌管齊國軍隊,位列大夫之上。田穰苴也因此叫司馬穰苴。

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穰苴的飛黃騰達引來了齊國大夫鮑氏、高子、國子等人的嫉妒,他們在齊景公麵前大獻讒言。不久,齊景公罷了穰苴的官。

穰苴離職後,悶悶不樂,把心思全放在了撰寫兵書上,他精研前人的《司馬法》,《司馬法》是前人的智慧結晶,《史記》記載:“《司馬法》所以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這裏的“太公”指的是西周時齊國的始祖呂尚。

司馬穰苴將自己的軍事經驗和軍事思想毫無保留地融入進《司馬法》,使《司馬法》不斷得到完善,思想價值不斷升高,在其軍事思想體係大致完成後後,穰苴病發而亡。

齊威王執政齊國時,命令大夫將穰苴融入自己思想的兵書《司馬法》整理出來,並將穰苴名字附於其中。此外,齊國大夫們還根據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將其

經驗總結出來,並將其也整合到這部兵書裏。

經過眾人的齊心努力,經過增補的《司馬法》被整理、編撰出來,由於其中融入了很多穰苴寶貴的軍事思想,因此《司馬法》也被稱為《司馬穰苴兵法》。

齊威王依據《司馬穰苴兵法》將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使齊國國力大盛,兵力強悍,成為戰國群雄的盟主,威震天下。

《司馬法》在講論古代軍政事務和戰略戰術原則中,教導人從實際出發,從客觀存在的天、地等自然條件和人力、物力等物質條件出發來考慮問題。它提出了一係列對立統一的法則,如大小、多少、強弱、虛實、攻守、疏密、動靜等,要求人們從發展變化中看問題。

《司馬法》篇章亡佚很多,最初有一百五十五篇,後減至數十篇,後來,更減至五篇。分為《仁本》篇、《天子之義》篇、《定爵》篇、《嚴位》篇、《用眾》篇。

《仁本》篇主要論述以仁為本的戰爭觀。它把戰爭看成是政治的組成部分,是通過政治手段達不到目的時而采取的另一種權衡手段,所以它的戰爭觀是“以仁為本,以義治之”。

從仁本觀念出發,本篇提出:“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著名論斷。表現了作者既反對戰爭,又不忘戰爭準備的進步態度。

本篇保存著一些古代的戰術原則,如:“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成列而鼓”,“爭義不爭利”等。

這些原則反映出西周及其以前的時代,交戰雙方采用大方陣作戰,隊形呆板笨重,轉動不靈,隻需一次攻擊,勝負即已分清的戰爭情形。

《天子之義》篇綜論軍事教育的各種法則。在治軍原則上,《司馬法》既反對治軍過於嚴厲,又反對治軍沒有威嚴。主張恰當地使用民力、畜力、任用官吏和有技能的人。

本篇還指出,將士在朝廷和在軍隊要表現出不同的氣度。在朝廷要溫文爾雅,謙虛謹慎;在軍中則要勇猛果決,體現出禮與法、文與武相輔相成的精神。

《定爵》篇統論為進行戰爭而作的政治、思想、物資、軍事和利用自然條件等各種準備以及陣法運用的原則等。

如,戰爭準備要確定軍中的爵位,製定賞罰措施,頒布治軍原則與教令,征求各方意見,根據人心動向製定作戰方略。

提出了“軍中七政”:人才、法紀、宣傳、技巧、火攻、水戰、兵器,要努力處理好這些關係,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此外,榮譽、利祿、恥辱、刑罰是軍中的四種法紀,要將士嚴格遵守。

《嚴位》篇主要論述了陣法的構成及如何利用各種陣式作戰。該篇提出對軍陣作戰的總要求:士卒在陣中的位置不可變更;陣中軍規要森嚴,整體力量要輕銳敏捷,士氣要深靜,意誌要統一。

《用眾》篇主要論述臨陣待敵、用眾用寡、避實擊虛的戰略、策略原則等。如用眾、用寡的策略原則:用眾要求部隊嚴整不亂,適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