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經驗 3.
集群書而撰《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又稱“三十六策”,是指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三十六計”一語源於南朝宋將檀道濟。《南奇書·王敬則傳》這樣記載:
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
計,汝父子唯應走耳。
大致意思是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
南朝宋時期,檀道濟出生於京口一個貧寒家庭,雪上加霜的是,在檀道濟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先後離世,他跟著哥哥和姐姐長大,哥哥和姐姐對他很好,他也和哥哥姐姐相處得非常好。
在顛沛流離中,檀道濟終於長大成人,長大後的檀道濟文武雙全。宋武帝劉裕創業之初,檀道濟成為劉裕的建武將軍參軍事、轉授征西將軍參軍事。後因戰功赫赫,被授官為輔國參軍、南陽太守。又因為幫助劉裕擴大勢力建有功勳,被封為吳興縣五等侯。
檀道濟是個宅心仁厚之人,公元416年,劉裕北伐,檀道濟被封為冠軍將軍,擔任先鋒從淮河、淝水出發,所到各城都紛紛投降。攻
克許昌時,俘獲後秦寧朔將軍、潁州主守姚坦,以及大將楊業。
利用軍威大振之機,檀道濟率軍急行,一路上,大軍勢如破竹,攻下陽城、滎陽、下皋等城池,最後會同其他部隊,四麵環攻洛陽。洛陽守將姚洗孤軍難守,隻得開城門率4000兵卒出降。
對這些俘虜,有些將領紛紛主張殺掉,以壯軍威,但檀道濟卻不同意,他說:“王師北征是為了懲罰有罪之人,怎能枉殺?”他下令將俘虜全部放掉,讓他們回歸鄉裏,並告誡晉軍入城後要嚴明紀律,不得擾民。
宋文帝統治時期,北魏侵入宋的北部邊界,相繼攻下洛陽、虎牢等地。為解除北魏對宋的威脅,公元403年,宋文帝命檀道濟統軍北伐。宋軍先鋒進軍河南,收複洛陽、虎牢等地。但很快,北魏太武帝親自率軍反擊,擊潰了宋軍,劉宋前線部隊一片混亂,很多地方紛紛失守,退駐滑台。
第二年一月,檀道濟率師前往救援滑台,在軍隊到達山東壽張附近時,遇到了魏軍。檀道濟領軍奮勇作戰,大破魏軍,並乘勝北進,20天後,大軍進抵山東曆城。魏大將叔孫建一麵督軍正麵迎擊,一麵派輕騎繞到檀道濟軍隊的後麵,成功焚燒了宋軍的糧草。
檀道濟的將士雖然英勇善戰,但是被魏軍來了個釜底抽薪,斷了軍糧,這樣就沒法維持下去了。檀道濟準備從曆城退兵。
宋軍中有一些兵士逃到魏營投降。他們把宋軍缺糧的情況告訴了北魏的將領。北魏統帥叔孫建派出大軍把已經拔營正在退卻的宋軍圍困起來。
宋軍將士看到大批魏軍圍上來,都有點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濟臨危不亂,他不慌不忙地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
當天晚上,宋軍軍營裏燈火通明。檀道濟親自帶領一批管糧的兵士在一個營寨裏查點糧食。
其中有些兵士拿著竹籌唱著計數,還有兵士用鬥子在量米。其實檀道濟在營裏量的並不是白米,而是一鬥鬥的沙土,隻是在沙土上覆蓋著少量白米罷了。
北魏的探子偷偷地向營裏窺探,他們見到一隻隻米袋裏麵都是雪白的大米。他們馬上把這個消息報告給魏軍將領。說檀道濟營裏軍糧還綽綽有餘,要想跟糧草充足的檀道濟決戰,隻怕是勝少敗多。
魏將信以為真,以為前麵來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來誘騙他們上當的,就把投降的宋兵全部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