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瓷器的畫麵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據著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莊、穩重,胎質潔白致密,青花發色蒼翠濃豔,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槳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空白處則襯以蒼鬆、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
青花中的釉裏紅是用氧化銅在坯胎上繪畫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一次高溫燒出的白地紅花瓷器。青花和釉裏紅除了所有繪畫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製作技術、繪畫方法和燒製工藝基本相同。
但是,釉裏紅的燒成氣氛比青花的更嚴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裏紅瓷與元青花瓷一樣,具有胎子細密、堅致、潔白,釉子白中閃青,非常光潤的特點。
紋飾多見纏枝菊、牡丹、蓮花、雲龍、雲鳳、雲鶴、孔雀、蘆雁、人物故事等,邊飾多為變體蓮瓣、雲肩、靈芝雲、蕉葉、回紋、弦紋等。
器型多為大罐、高足杯、匜、玉壺春瓶、塔式罐、穀倉、大盤、碗、瓷雕人物等。
如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青花釉裏紅鏤雕蓋罐,通高41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18.5厘米。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附獅紐傘形蓋。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
該罐青花色彩濃豔,釉裏紅略暗。通體青花釉裏紅紋飾。罐蓋繪青花蓮瓣紋、卷草紋、回紋各一周。罐身近口沿處繪青花纏枝花紋、卷草紋各一周。
肩部繪下垂如意雲頭紋,雲頭紋內繪青花水波紋托白蓮,雲頭紋之間繪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麵堆塑雙菱形串珠開光,開光內鏤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園景,以釉裏紅繪山石、花卉,青花繪花葉,紋飾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飾青花折枝蓮花,與肩部雲頭紋相對應。近底處繪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蓮瓣紋內繪倒垂寶相花紋。
此罐造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了繪、鏤、塑、貼等多種技法,特別是鏤花裝飾在元代瓷器上較少見。青花、釉裏紅在作品中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整體形成一種氣度雍容而又花團錦簇的藝術效果。
玉壺春瓶是元代景德鎮瓷的常見器型,其品種有釉裏紅外、青花、青白釉、孔雀綠釉青花等多種。如釉裏紅劃花兔紋玉壺春瓶,高20.5厘米,口徑6.3厘米,足徑6.8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
肩部及腹徑最大處各有暗刻弦紋4道,上腹部刻畫一隻野兔奔跑於花草間,小兔作回首觀望狀,以釉裏紅點睛,刻畫技法嫻熟,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紋空白處隨意塗抹釉裏紅,形成紅地白花,增強了圖案的藝術效果。瓶內口部塗抹釉裏紅。
小件用具再如釉裏紅轉把杯,高10厘米,口徑7.7厘米,足徑3.8厘米。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塗抹3塊釉裏紅斑,並置一小圓係,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
此杯裝飾斑塊發色鮮豔,似晚霞般美麗,實屬難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轉動的杯足更增其玩賞性。
此外,元代其他地方瓷器還有吉州窯和玉溪窯等。
吉州窯白地黑花裝飾技法緣於北方磁州窯,但又具有吉州窯自身
的特色。其白地泛黃,黑花發褐,底色與紋飾色彩的對比沒有磁州窯
的白地黑花瓷那樣強烈。
如元吉州窯白地黑花卷草紋罐,通高6.5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6厘米。罐直口,平底,附嵌入式蓋。外壁采用白地黑彩裝飾,主題圖案為纏枝卷草紋,蓋麵飾一折枝花卉紋。此罐形體較小,
為蟋蟀罐。圖案簡捷流暢,自然大方。
玉溪窯的青花與景德鎮的青花風格有著明顯不同,玉溪窯青花器的胎質酥鬆,釉色泛黃,青花色調灰暗,釉麵玻璃質感很強。
雲南省祿豐元代火葬墓中發現有玉溪窯青花玉壺春瓶,高25.6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9.5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黃釉,外壁以青花繪蕉葉、蓮瓣、魚藻紋。
此瓶的青花色澤雖不如景德鎮青花,但繪畫技法自然流暢,寥寥數筆即將紋飾表現得生動活潑,具有一定的藝術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國邊疆地區製瓷業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精湛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