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兩周金銀器 13.(1 / 2)

夏商兩周金銀器 13.

4.

3厘米,尾寬3厘米,頭高

4.

9厘米,尾高3.9厘米,重223克。

銀槨和頭部鏨刻乳釘、柵欄,每門3排12枚,門兩邊刻草紋,門上刻流雲一道,在中間擁托慧日智珠一顆,槨後頭刻纏枝花葉,作如意狀,槨兩旁各刻高髻,雙首鳥身迦陵頻迦,四翅,一手托花盤,一手作張開狀,飛行在纏枝花葉之中。

槨蓋頂刻飛天兩個,高髻,裸上身,下著長裙,首戴瓔珞,左手張開高舉,右手持花盤,作翻身回顧之狀,後者雙手持果盤,作行進之狀,綬帶飄逸,前端有如意寶珠,四周刻流雲和圈點紋。

長幹寺舍利金棺蓋長6.4厘米,底長5.1厘米,頭寬1.9厘米,尾寬

1.6厘米,頭高2.8厘米,尾高2.1厘米,重96克。

金棺除棺底外,遍體淺刻精細花紋,都以珠紋作地,棺頭下刻乳釘各3排9枚,中部刻窗欞,頂部刻卷雲如意紋,棺後刻如意狀花葉5朵,頂托慧目。

兩側各刻飛天2人,前者兩臂伸張,後者雙手捧果盤,四周布滿卷雲如意紋圖案,棺蓋刻3隻仙鶴翱翔於如意雲紋之中,刻紋雕鏤精細,

活潑流暢,在唐代金銀器中實屬罕見。長幹寺舍利小金棺蓋長2.9厘米,底長2厘米,底寬0.7厘米,頭高

1.1厘米,重5克。遍體素麵無紋飾,藏於長幹寺舍利金棺內,棺內盛有阿育王舍利11粒,外裹墨書簽字紙條。另外,河南省鄧州福勝寺塔中也有珍貴的宋代金棺銀槨發現。福勝寺梵塔建於北宋時期,其中有金棺一件,金板製成。置於銀槨內前部,頭西尾東。作前高後低的長方形,長19厘米,前寬11厘米,後寬9厘米,前高13厘米,後高7厘米,重620克。金棺底板四周向外呈斜麵,其上鏨有麻點紋組成的壺門10個,兩側6個,前後4個,前後左右對稱。

金棺前擋上方高出兩側棺板有一三麵形結構,正麵上部壓印出四阿式屋頂,脊獸、瓦當俱全,從正脊兩端的吻獸處用金絲連接在前擋

上方。

簷下前擋上鏨一方框,框內鏨刻護法神像兩尊。左像麵目猙獰,尖下頦,短須,頭後有火焰紋頭光一周,身著長袍,腰束帶,赤足站立,左手握劍,右手撫須。

右像麵部豐滿,怒目平視,短須,頭戴冠,冠帶向外飄曳,頭後亦有火焰紋頭光,身著寬袖長袍,赤足站立,左手撫須,右手握劍。

後擋與前擋相同,上邊高出兩側棺板,表麵鏨刻銘文6行:“維摩院僧趙過,觀音院僧惠應,龍山院僧儀朋、張穀,打造人趙素。”

右側棺板前高後低,板麵鏨刻文殊菩薩坐於獅背的蓮台上。獅子張口昂首,挺胸前

進,背負的蓮台下鋪有花薦。獅前有光頭獅童回首牽引。獅後隨3人,第一人為長須老翁,戴平頂高帽,身著長衣;後兩人為高臀少女,身穿曳地長裙,雙手舉幡旗。

獅子頭前的上方還刻有花束一枝,獅子的前後用麻點紋組成的卷草紋5組填補空白。棺板前端的邊沿處有麻點紋組成的卷草紋邊框。後端邊沿處刻“未年三月造”5字題銘。

左側棺板與右側相同。表麵鏨刻方框,框內刻涅槃圖。下部刻一虎足床,床上方設帳。釋迦牟尼側臥於帳內床上,麵部豐滿,身著掩足長衣,頭枕左上肢。床周圍有佛徒6人,作仰麵痛哭狀。

棺板前方刻有麻點紋組成的卷草紋。棺蓋為八棱形,蓋頂刻鳳鳥一對,頭向內,喙向前,高冠,各銜牡丹花一枝,頸部彎曲,作展翅飛翔狀。線條流暢,形態生動。雙鳳的周圍以麻點紋組成11組卷草紋填補空白。

棺蓋的前端為歡門式的裝飾,周邊勾出輪廓,內鏨麻點紋,上沿翻卷,扣在棺蓋的前方,並用金絲穿結。棺蓋的後尾將金板的六棱剪開,向下收縮曲卷。金棺兩側棺板、前擋、後擋及棺底的周邊均鏨鑿圓孔,再用金絲穿結為一體,然後扣合棺蓋。

金棺內前部放置“佛骨”一件;後部放置一件圓形銀盒,盒內有“佛牙”一枚。而另一件銀槨置石函內,頭西尾東,外用帶花的絲綢方巾包裹,方巾在槨頂打結,坐於長方形須彌座狀的銅槨床上圍欄內,長方形,前寬後窄,前高後低。長40厘米,寬20厘米,前端殘高34厘米,後端殘高24.6厘米,槨板厚0.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