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的 3.(1 / 2)

宋元時期的 3.

大氣輝煌的元代琉璃器

我國古琉璃基本是手工製作,元朝時已經受到嚴格的等級製度影響。元定都北京後,在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先後建立了許多琉璃作坊,主要供皇宮建築使用。

元朝琉璃窯廠最初設在北京海王村,以後遷至門頭溝流渠村。元代琉璃器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如鏤雕龍蓮紋爐,高39厘米,口徑25.4厘米,足距22厘米。

全器采用鏤雕工藝裝飾,造型雄偉壯麗,口沿為一周雲紋,束腰荷蓮,腹部凸雕三枝盛開的牡丹,兩條行龍於正反兩麵,一前一後穿行於雕花之中,爐底下承三獸足,口部聳立雙耳朝天,刻有銘文,雙耳的背麵雕刻忍冬紋飾。

此外,元大都發現了一批琉璃器,如琉璃鏤空三彩龍鳳紋熏爐,通高37厘米,口徑22厘米,直口,短頸,圓腹,腹下承三獸足,頸部兩側貼兩橋形耳。

爐蓋山峰重疊,一條黃彩蟠龍盤繞在山峰中,上有鏤空,煙香從此飄然而出,這種形式保留了漢代博山爐的造型、蓋與爐身用槽口銜接,頸部與腹部鏤雕龍鳳穿牡丹雕花裝飾。通體施孔雀藍、草綠、黃、白等多種釉色,十分精美,是元代琉璃製品中的珍品。

同時,元大都還發現有鼓墩、獸頭、鴟吻、筒瓦、滴水、瓦當、龍鳳構件及道士塑像等琉璃器。

元代琉璃生產在宋、金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而且從元代開始,把建築用低溫彩釉構件稱為“琉璃”,已經與玻璃器物有所區別。據《元史》記載,官方設“琉璃局”燒造彩釉構件,另設“瓘玉局”專製仿玉琉璃。

山西是琉璃的主產地,工藝之精,質量之高,選型之美,色澤之豔,均為全國之首,是我國琉璃藝術之鄉。曆史上燒造名家眾多,產品分玻璃磚、琉璃瓦、“法花”及居室陳設品四類,品種繁多,光亮如鏡,色豔久鮮,防腐防潮、堅固耐久,選型精美,為曆史上許多重要建築所采用。

1263 年,元世祖忽必烈興建大都城,匠師大多由山西遷來,山西的趙氏匠師進京後就開設了琉璃窯場,供建造元大都城使用。此後,窯火曆經數百年相承不衰。

琉璃生產在元代山西境內有著廣泛的分布,其中以太原、陽城、河津、介休等地的影響較大。最出名的有河津呂家、太原南郊馬莊蘇家及陽城後則腰喬家。其中陽城的琉璃燒造最早起於金時,元代達到鼎盛。

元代以前,琉璃多用於宮殿、陵寢等建築物上,從元代開始才從裝飾皇家宮殿逐漸擴大到了包括寺院、廟宇、寶塔等在內的多種建築之上。

用途的特殊,使得琉璃產品具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在造型樣式、裝飾風格、工藝品質等方麵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是我國傳統陶瓷文化和建築文化的有機結合,琉璃建築也成為富有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建築形式。

如山西省元代琉璃螭吻,就是這樣一件結合了陶瓷文化和建築文化的琉璃精品,其本為芮城縣永樂宮大殿上的構件。

螭吻為何物?這裏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傳說,螭吻是龍的第九個兒子。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曆程中,吸納各種民族、宗教等因素,形成了以龍為圖騰的文化傳統。龍,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力量,在封建社會更是皇權的象征。

然而,沒有缺點的文化符號實在不夠生動,所以,想象力超群且幽默風趣的古代先民,把出現在生產、生活細節中的帶有龍形象的構件,都熔鑄於“龍子”中,隻是這些“龍子”們全都沒能繼承父親的神威和魅力。

一個個“怪模怪樣”,且多多少少都有些奇怪的癖好,所謂“龍生九子不成龍”,比如因為愛好音樂而蹲在琴頭的“囚牛”;喜殺好鬥而置於兵器之上的“睚眥”,成語“睚眥必報”即來源於此;喜好負重而背馱石碑的“贔屭”;喜歡鳴叫而用作撞鍾長木的“蒲牢”;喜歡訴訟虎虎發威、立於獄門的“狴犴”,民間俗稱“虎頭牢”;偏好美食大嘴吃遍天下而立於鼎蓋的“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