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寶石 16.(2 / 2)

月光下狸貓的眼睛非常的明亮,一睜一閉,如同過去一樣正癡癡地看著她。從此貓公主每夜拿著那枚貓眼石,在有月亮的晚上蹲在屋簷上,

呼喚有情人的名字……

因此古老相傳,天下的貓眼石,都是癡情貓的眼睛變化而來,裏麵有一顆真誠的心,隻要有情的人得到她,她就會睜開轉動的眼睛,一睜一閉,向你訴說古老的愛情傳說。

我國古代將貓眼石稱為“獅

負”,關於“獅負”這一稱謂,有這樣一段來曆:

大約在元代,中國人認為貓眼石與貓有關,但不能科學地認識“貓眼效應”,而是認為貓眼石與貓兒死後埋於深山化為貓睛有關。

對此,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記》中有詳細記載:埋在深山裏的貓化為兩隻貓睛之後,如果被吞食,就會產生神力,一頭像獅子一樣的貓就會將吞食貓睛者背負起來,騰空而去。所以這裏的“貓睛”又稱為“獅負”。

《琅嬛記》中說:“仙女上玄宗獅負兩枚,藏於牡丹鈿盒中以驗時雲……”表明唐玄宗李隆基並不滿足隻當皇帝,還想做神仙,而且仙女獻給了唐玄宗兩枚“獅負”,即貓眼石。

自唐至清,我國史書上屢有“貓眼”記述。張邦莖《墨莊漫錄》,記載宋徽宗宣和年間“外夷貢方物,有石圓如龍眼,色若綠葡萄,號貓兒眼。”

元代貓眼石見於陶宗儀《輟耕錄》“走水石似貓眼而無光。”並說貓眼石以其罕見的絲狀光澤和銳利的“眼”,在瑩潤中透著智慧和無窮的靈性,被曆代皇室寵愛,古有“禮冠須貓眼”之說。

至明代記載漸多,《明史·食貨記》載貓兒眼、祖母綠、金綠寶石,嘉靖皇帝無所不購。

如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北京昌平縣定陵,其中有一枚非常漂亮而碩大的貓眼石,直徑達1.5寸,雕琢成祭壇的形狀,頂部有一隻火把。

清代在康熙年間所著的《坤輿圖說》記載:“印第亞之南有一南島,江河生貓眼、昔泥紅等。”

為了充分地利用原石,加工工匠常常把貓眼石的底留得很厚,以致難以合理地鑲嵌。留得厚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重量,多賣錢。

而結果適得其反,做工不勻稱嚴重影響貓眼的美觀,無人開高價。正確的做法是在寶石的腰線以下,保留適當的厚度,並磨成小弧麵即可。要保持較低的角度,這樣才有利於使寶石牢固地鑲在托上。

據記載,清康熙年間皇宮裏一共有3枚貓眼石,康熙把其中一枚給

次女,有如下因素:

其一,次女從小聰明伶俐,對父母體貼入微,當康熙得病時她照看次數最多、看守時間最長,而且看護得十分得體,深得皇父的愛戴;其二,康熙對長得漂亮又知書達理二女兒下嫁巴林真有點舍不得,但一想邊疆長治久安、國家一統也隻有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