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質 3.(1 / 1)

北方地質 3.

人間洞天—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本溪市,由水洞、溫泉寺、湯溝、關門山、鐵刹和廟後山6個景區組成,沿太子河呈帶狀分布。遠在5.7億年時期,本溪水洞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這時期氣候

溫暖,大量的筍石類,腕足類,腹足類和梯蟲類動物繁殖衍生,各家族群體都順應自然規律進行自身的更新換代,它們的軀殼由於水動力的淘洗和磨濁下沉,便沉積了不同類型的生物碳酸鹽。

本溪水洞的石灰岩就是在這個時期的奧陶係下,經過岩化作用發育而成。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海水退去,這裏便緩慢地抬升為陸地。

石灰岩在地質運動中受到外力作用不斷地對石灰岩進行溶蝕,日積月累,經過億萬年時間,便逐漸發育成今天的水洞。

這種溶蝕作用,至今仍在繼續進行。可以想見,再經過幾百萬年之後,本溪水洞的奇特景觀,將更為絢麗雄偉。

風景名勝區以本溪水洞為主體,融山、水、洞、泉、湖和古人類文化遺址於一體。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長的充水溶洞,現開發地下暗河長3千米,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

洞口呈半月形,進入洞口是個大廳,可容千人,大廳右側有個300米長的旱洞,洞府高低錯落,洞中有洞,各有洞天。洞頂和岩壁鍾乳石多沿裂隙成群發育,呈現各式物象,不加修鑿,自然成趣,宛若龍宮仙境。

本溪水洞分水、旱兩洞,水洞深邃寬闊,一條蜿蜒5.8千米的地下長河貫穿全洞,有九曲銀河之稱,洞內水流終年不竭。洞內常年保持12度的恒溫,四季如春。

旱洞現辟為古生物宮,洞外盤緣山腰的古式回廊,別具風韻的人工湖和水榭亭台,使水洞內外景觀相得益彰。

本溪水洞是數十萬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於本溪市東部山區的太子河畔。本溪水洞洞口坐南麵北,洞口呈半月形。進洞則氣勢磅礴,洞內可容納千人。洞內古井、龍潭、百步池等諸多的景觀,令人遐想聯翩,流連忘返。洞盡頭是一泓清潭,深不見底,水氣襲來, 令人淒神寒骨。

本溪得名於本溪湖,本溪湖位於市內,湖麵不及15平方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小的湖了。別看湖小,卻也小有名氣,曾被列入關東十景。清代同治年間處士高升先所書“遼東本溪湖”刻石於湖口,湖旁築有慈航古寺,建於明末,梵音香火曾盛極一時。

此湖四周峰巒回抱,外闊內狹,極似犀牛角做的酒杯,故稱“杯犀湖”,諧音“本溪湖”。從此,以湖名市。

本溪曆史悠久,在廟後山考古發掘出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表明,在四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

通往水洞的碼頭,千餘平方米的水麵,宛如一幽靜別致的“港灣”,燈光所及,水中遊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洞內空氣通暢,水流終年不竭,河道曲折蜿蜒,河水清澈見底,洞內分“三峽”、“七宮”、“九彎”,故名“九曲銀河”。

水域沿洞體展開,而且時闊時狹,迂回曲折,洞內鍾乳石、石筍 與石柱多從裂隙攢擁而出,不假雕飾即形成各種物象。這些物象光怪陸離,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特別是玉米塔、玉象和雪山三景,更是名實相符,幾可亂真。

銀河兩岸鍾乳林立,石筍如畫,千姿百態,光怪陸離,洞頂空隆,鍾乳高懸,晶瑩斑斕,神趣盎然。沿河景點千姿百態,各具特色,泛舟其中,如臨仙境,這是水與石渾然天成的神秘洞穴,是迄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長的地下暗河。

流經水洞的太子河是一個天然樂園,被喻為“東北第一漂”的太子河漂流險中求奇、奇中求新,沿途山環水繞,清霧流雲、空蒙奇幻,充滿了冒險和刺激。

幽穀鳥語生態園景區坐落在本溪水洞西側,與本溪水洞本為一體。洞在山中,園在山上。生態園樹木蓊鬱,品種繁多,有核桃樹、樺樹、鬆樹、柞樹、冷杉槐樹5個資源保護區,素有“遼東樹木博物館”之稱。

山中步道蜿蜒曲折,景點賞心悅目。石佛、石龍坡、天書壁、不老鬆、獅峰山、駱駝嶺、七星場、仙人聽風、峰湧蓮花、連心鎖和覽 勝台等多處景點讓遊人流連忘返。

鐵刹山景區,又名九頂鐵刹山,為東北道教發祥地。太子湖環流在山的北麵,八盤嶺拱衛著南麵。有元始頂、真武頂、靈寶頂、玉皇頂、太上頂和錦繡頂諸峰,宛如列笏朝天。

峭壁上有清代早期摩崖,刻有“一覽群山小”、“別有天地非人間”等大字。登山有盤道,拐70多道大彎,才達主峰。

山上有雲光、日光、天冠、天橋等岩洞。以雲光洞為最有名。洞內石龍、石虎等大批景物,皆天然奇景,惟妙惟肖,稱為八寶,因名八寶雲光洞。

明崇禎三年,也就是1630年,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在此山修道戒徒,將龍門派道統弘揚光大,被稱為關東道教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