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龍虎山 3.
天師府的神道合居盛景
大上清宮是曆代天師講道布教之所,而天師府則是他們生活起居和掌管天下道事的總署。建築雄偉,有“南國第一家”的美稱。天師府是在1105年,由宋徽宗始建於龍虎山腳下的上清鎮關口,
全稱為“嗣漢天師府”,它是道教最早的發祥地,並被尊為道教的第三十二福地。
天師府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築群,它依山傍水、氣勢非凡。由於道教大多是興起於山澤草莽之間,並且道士們都追求超凡脫俗和清靜無為的境界,所以天師府內種植了很多奇花名木,也是暗寓此地為仙境。
天師府整個建築工藝群是由府門、儀門、玄壇殿,提舉署、法篆局、萬法宗壇、大堂、三省堂、觀星台、靈芝園和廂房廊屋等組成,在布局和風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道神道合居的鮮明特色。
天師府的外觀具有濃厚的神秘氛圍,紅牆深院,彤壁朱扉,給人以神道合居的氣勢,並且以八卦鋪地,顯示了濃厚的道教底蘊。
天師府坐北朝南,高大寬闊、麵河而立、氣勢雄偉。門前庭院正中鑲嵌著太極八卦圖。八卦在道教裏是代表宇宙間的“天地水火風雷山澤”,而太極圖則是顯示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和動態平衡的道教哲理內蘊。天師府府門上有一對抱柱楹聯:
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
這副對聯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手筆,它形象地表達了龍虎山正一道天師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雙重顯赫地位,同時也闡明了正一道與曆代皇權的密切關係,以及人們對追求成仙的渴望。
在院門後,有一條100餘米的鵝卵石鋪成的寬闊甬道直通二門。二門前東為玄壇殿,西為法篆局和提舉署,但後來都被毀了。二門門聯寫的是: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這副對聯不僅表明了曆代天師道高德重,使龍虎也服伏、鬼神也欽佩的曆史事實,同時也表明了道教要求信徒必須修道養德的教理教規。
過了二門是一個大院,院中間是天師府的主建築“玉皇殿”。殿門的外麵兩側矗立著兩個雕龍石柱,殿門的下麵是雕龍石階,石階下就是有名的靈泉井。
相傳,這口井是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奉正一道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法旨所鑿。它的泉水清澈甘甜,所以取名為“靈泉井”。曆代天師做道場前敬天官、地官和水官都用這口井裏的水,所以人們又稱它為“法水井”。
還傳說這口井有9米深,並與四海相通。當時挖鑿的時候,曾驚動了龍王。
龍王問:“為何要挖得那麼深?”
天師說:“我要借四海之源,用來演法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