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走到了第二十二個年頭的夏末,也注定了是個多事之秋,聖上的身體狀況剛剛有所好轉,朝廷中人也甚是歡喜鼓舞,然而此時卻又傳出徐真居功自傲,折辱老將軍程知節的小道消息來。
程知節素來明哲保身,低調得很,不似尉遲敬德,一大把年紀了還是那樣直來直往的火爆脾氣,能惹得程知節攜子上門請罪,徐真也真是太過目中無人了。
李世民重用徐真,也是劍走偏鋒,他對徐真是信得過的,但徐真終究年輕,是故當袁天罡不動聲色將這則消息吹入李世民耳中之時,李世民都忍不住心裏發火。
他知道老臣們一個個都忌憚他,特別是到了晚年,若非擔心自己大限將至,有人會從中作梗,興風作浪,他也不會讓徐真一下就平步青雲,這般將徐真推至風口浪尖之上。
知曉了這消息之後,蘇元朗和李淳風也不敢替徐真辯駁,他們不似袁天罡,除了修道之事,素來不論朝政。
李世民倒是開始有些懷疑袁天罡此時出現的時機和動機了。
不過他還是決定對徐真敲打一番,這樣對朝臣而言也是一種撫慰,無論對錯,徐真資曆尚淺,若力挺徐真,勢必會讓老臣子們心寒。
於是乎,貞觀二十二年的七月,徐真被聖上派到劍南道協助閻立德督造戰船去了,此時他的身體狀況有所回轉,不得不說是徐真的功勞,然而他又不得不將徐真暫時調離,以平複朝堂輿論,這也不知道是他李世民第幾次向朝臣妥協了。
對於這位千古一帝來說,這個皇帝在臣子麵前確實有些窩囊,時不時會被那些“硬項令”罵一通,但換來的卻是大唐帝國二十幾年的強盛和興旺!
李明達聽說了此事,連忙入宮來分說,她不似其他皇子和公主,她深受李世民的疼愛,而且李世民知道,她不會像其他人那樣有著極強的功利心,她隻想著對李世民好,當然了,也想著對徐真好。
當這個小女兒把當日的真相都說了出來,希望聖上能夠將徐真留在長安之時,李世民隻是苦笑一聲。
作為大唐帝國的家長,這等事情還能瞞得過他李世民?
他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平衡,這才是帝王心術。
徐真並未到宮中來分辨,這也讓李世民深感欣慰,起碼徐真比他所認為的要更加的成熟,也讓他更加的放心。
雖然身體經過調養之後,精力也恢複了許多,但李世民心裏始終有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那就是高句麗!
他要趁著自己還有力氣的時候,替李治鋪平道路,高句麗是必須要越過的一個坎,劍南道森林資源豐富,砍伐樹木來修造戰船在適合不過,這些樹木能夠建造出長達百尺,寬五十尺的巨船,早好之後就順江而下,自江州揚州,送到萊州去,以備征遼所用。
老臣子們聽說徐真被下放到劍南道,一顆心終於安定了下來。
“聖上還是很念舊情的咧。”他們如是想道。
非但如此,左領軍大將軍程知節還被封為從二品的鎮國大將軍,距離武將最高榮譽也隻有那麼一丟丟的距離!
而程知節的庶子程俊,也如願進入了東宮,成為太子通事舍人。
此舉再次讓老臣子們看到了聖上的恩寵,朝堂之上再無怨言,臣子們越發鞠躬盡瘁地輔佐李治處理朝政。
李世民的身體得了徐真的桑拿版洞天福地的驅毒療養,晚年服丹積攢下來的毒素慢慢排泄了出去,身體越發硬朗起來,整個人也恢複了精力,可他並不打算插手朝政,仍舊由李治代為處理。
他得以更專注地去處理一些私下裏的事情,他的身體雖然好了,然而房玄齡卻病重了。
房玄齡出身官宦之家,年少有為,於亂世之中投靠李世民,輔佐唐王,運籌帷幄,安定社稷,精誠奉國,可謂居功至偉。
他乃是當年玄武門之變的主要參與者,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五人並功第一,聖上繼位之後,他就已經當了中書令,貞觀三年又為尚書左仆射,十一年封為梁國公,到了貞觀十六年就已經取得了司空的至高無上榮耀。
他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負責管理文牘,每逢書寫軍文奏章,停馬可成,簡約而義理豐厚,甚至連草稿都不用打,連高祖李淵都對他讚賞有加。
諸如張亮、薛收、李大亮,甚至被譽為“聰明識達,王佐之才”的杜如晦,都是他房玄齡推薦給李世民的,杜如晦而後位列卿相,與房玄齡合成房謀杜斷,可見房玄齡知人善用又忠心為主。
據說李世民還是秦王之時,每次攻滅一方梟雄,軍中諸人都在全力搜刮珍寶財物,唯獨房玄齡率先拉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都安置於幕府之中,私下結交,共同為李世民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