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餘慶乃博陵崔氏青年才俊之中的翹楚,行事大度而有節,頗有乃父之風,深得文官集團的重視,然則畢竟年紀尚小,能夠擔任一州別駕,已然羨煞旁人。
可作為崔氏子弟,哪個不是心比天高,又豈能止步於此,再者,如今慕容寒竹拋開長孫無忌,獨撐李治,深得李治器重,如今已是左散騎常侍、銀青光祿大夫,位列九卿,可直達天聽,崔氏雖為高門大閥,卻仍舊需要仰仗慕容寒竹的力量。
想當初慕容寒竹也是崔氏的個中翹楚,人中龍鳳,然而因癡迷於光化,竟拋棄了大好前途,隨嫁到了吐穀渾,如今輾轉歸來,竟然將光化也迎了回來,並封了國夫人。
這一切都讓崔氏再次看到了慕容寒竹的價值,慕容寒竹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為李治奉獻了諸多安穩民生的政策,這些政策能夠得以實施並迅速見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博陵崔氏在背後推波助瀾,發動諸多名門望族,為之搖旗呐喊。
崔敦禮起初能夠入得李治法眼,就多虧了慕容寒竹從中調劑,這也讓崔氏一族的利益,與慕容寒竹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慕容寒竹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他的目標從來不是當某個人的死忠心腹,他也從未想過要在長孫無忌的門下當走狗,所以他察覺到了長孫無忌對李治的傲慢之後,他開始有意挑撥二人的關係,並果斷地選擇了李治這邊。
長孫無忌或並無反意,因則他本就沒有帝皇之相,哪怕李治再懦弱無為,他也不敢篡奪皇位,他隻是以開國元勳自居,以帝師國舅自傲,想要替這個沒出息的外甥,好好守下這座江山。
可李治自覺已經長大,不再需要長孫無忌的嘮叨囉嗦,長孫無忌又生怕自己失了權勢,總想把持李治的想法,這才給慕容寒竹有了可乘之機。
他想要協助李治對付長孫無忌,就必須擁有足夠的力量,而太宗皇帝貞觀年間不斷打壓氏族門閥的勢力,關隴山東等千年大族都遭遇到了排擠和壓迫,如今好不容易等到李治上台,正是諸多世家再度崛起的好機會。
再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什麼比協助李治把長孫無忌踢開,還要更容易得到李治的信任,為世家望族謀求利益?
崔餘慶很清楚其中的關鍵,要知道,慕容寒竹可是他們這一輩年輕人的偶像,他對慕容寒竹更是仰慕到了極點。
在他們的眼中,將慕容寒竹稱之為隱相都不以為過,若說慕容寒竹還有些什麼遺憾,那麼這個遺憾自然就是徐真了。
慕容寒竹的經曆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一步步從吐穀渾歸來大唐,又以極為敏銳的政治嗅覺,搭上了長孫無忌這條船,進入了李治的班底,再到如今成為李治身邊炙手可熱的紅人,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傳奇色彩。
當然了,前提是,沒有徐真這個人!
他徐真似乎天生就是慕容寒竹的克星,慕容寒竹可謂算無遺漏,然而每次與徐真的交鋒都以失敗告終,這也使得徐真成為了整個文官集團最為厭惡的人,這其中,未嚐沒有崔氏在煽風點火。
崔餘慶乃崔氏的青年領袖,自然對徐真擁有著與生俱來的抵觸,於是當駱弘義找他商議對策的時候,他第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趁機將徐真拖進來!
徐真逆轉吐蕃局勢,在吐蕃攪動風雨,成為吐蕃國師,擁有數十萬信眾的事跡,早已傳回了大唐,聽說當今聖上親自下旨,讓徐真歸唐來接受封賞。
雖說國師隻是一個宗教虛職,然而徐真乃大唐軍方的砥柱,哪怕被外放到吐蕃充當使者,也不該接受吐蕃的國師冊封,此舉激起了文官集團的強烈抗議,認為徐真不忠不義,有叛國之嫌。
而對於軍方的官員而言,徐真此舉就如同當年一人滅一國那般,乃智勇雙全的無雙帥才之舉,非但沒有文官集團所言那般齷蹉,反而增長了大唐威風,讓吐蕃對我大唐更加的敬畏!
李治想要擺脫長孫無忌的幹涉,出了慕容寒竹這一支世家力量的代表之外,自然少不了軍方的支持,慕容寒竹早已探聽到李治的心意,此次將徐真召回國內,正是李治想要重新啟用徐真,讓徐真接替李勣,成為軍方第一人的前兆!
這則消息送回崔氏之後,諸多崔氏弟子紛紛獻言獻策,然而卻沒有任何妥當的辦法能夠阻攔徐真歸國,亦或者扭曲徐真在李治心目中的形象。
是故,崔餘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這是他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若能夠讓徐真栽在這裏,那他就能夠替慕容寒竹解決掉徐真這個唯一的遺憾,沒有了徐真,李治隻能對慕容寒竹言聽計從,這才是他們這些千年大世家所期望看到的結果!
一旦自己拿下這件潑天大功,今後的仕途再無阻礙,他就能一躍成為氏族嬌子,與自己的偶像慕容寒竹並駕齊驅,甚至能夠趕超自己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