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呢?”陸長天道。
“其實,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恒星演化而來的。我們曾經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過程。當一顆恒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密度大的星體,重新有能力與壓力平衡。質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質量比較大的恒星則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中子星的總質量不能大於三倍太陽的質量。如果超過了這個值,那麼將再沒有什麼力能與自身重力相抗衡了,從而引發另一次大坍縮。這時候,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至成為一個體積趨於零、密度趨向無限大的“點”。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徑),正象我們上麵介紹的那樣,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恒星與外界的一切聯係——“黑洞”誕生了。”
“既然黑洞連光線都吃進去,逃不出來,那麼我們怎麼知道它的存在呢?”
“與別的天體相比,黑洞是顯得太特殊了。因為黑洞有“隱身術”,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它,連科學家都隻能對它內部結構提出各種猜想。那麼,黑洞是怎麼把自己隱藏起來的呢?答案就是——彎曲的空間。我們都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可是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會在引力場作用下彎曲。這時候,光雖然仍然沿任意兩點間的最短距離傳播,但走的已經不是直線,而是曲線。形象地講,好像光本來是要走直線的,隻不過強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離了原來的方向。在地球上,由於引力場作用很小,這種彎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圍,空間的這種變形非常大。這樣,即使是被黑洞擋著的恒星發出的光,雖然有一部分會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線會通過彎曲的空間中繞過黑洞而到達地球。所以,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觀察到黑洞背麵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樣,這就是黑洞的隱身術。更有趣的是,有些恒星不僅是朝著地球發出的光能直接到達地球,它朝其它方向發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強引力折射而能到達地球。這樣我們不僅能看見這顆恒星的“臉”,還同時看到它的側麵、甚至後背!”
“黑洞無疑是本世紀最具有挑戰性、也最讓人激動的天文學說之一。許多科學家正在為揭開它的神秘麵紗而辛勤工作著,新的理論也不斷地提出。不過,這些當代天體物理學的最新成果不是在這裏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考專門的論著。”魯言道:“霍金的《時間簡史》就是一本不錯的書籍!”
“別扯那些沒用,說說黑洞是完成空間旅行的就成!”陸長天道。
“是啊!我們現在需要知道的就是這個,別來這些花花腸子!”曾子言不耐煩的道。
“黑洞是指天體中那些晚期恒星所具有的高磁場超密度的聚吸現象。它雖看不見,卻能吞噬一切物質。不少學者指出,出現在百慕大三角區機船不留痕跡的失蹤事件,頗似宇宙黑洞的現象,舍此便難以解釋它何以刹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1981年,一群旅客正在巴哈馬島上遊玩。突然間,天空傳來一陣馬達聲,人們抬頭一看,隻見一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使用的‘野馬’式戰鬥機呼嘯而來。遊客們起初以為這是旅遊公司特定安排的事先未宣布的節目,高興地鼓起了拳。不料,戰鬥機竟不分清紅皂白地朝遊客開火了。遊客嚇得四處跑散,而戰鬥機即刻便消失在雲中。所幸當時有人拍下了飛機的照片。旅遊公司據此向法院控告美國空軍。不料,美國空軍見到照片大吃一驚說,不錯,這架飛機是他們的,但這架飛機早在49年前就在百幕大三角上空失蹤了。天哪,40年前失蹤的飛機怎麼又飛回來了?”
“講故事?”
“不,我是想說明因為黑洞的引力破壞了正物質的世界結構,致使飛機進入了反物質的空間!當飛機再次進入正世界時,時空和空間就發生了變化,不知道這樣的解釋合不合理?”
“就這樣吧!我們還是盡快的編寫跳躍程序,太空這麼大,瞎跳可不是鬧著玩的,搞不好就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複返了!可控式的空間跳躍,一定要仔細慎重!”陸長天道。
“是!我們會多請教張丹姑娘的!”
“那就散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