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盛宴——飲食文化 6.
南方地區的誘人中秋美食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有吃南瓜的風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隻有一女,名叫黃花,美麗、聰明、善良、勤勞。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
那年的八月十五,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隻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香噴噴、甜滋滋,兩老吃了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
黃花姑娘就把瓜籽種在地裏,第二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的八月十五這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除此之外,還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采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
在浙江,杭州的蓴菜鱸魚膾是中秋家宴上的主要菜肴,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蓴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蓴菜、鱸魚”,棄官返回故裏的史實,這一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並使蓴菜成為思鄉的象征。
張翰,字季鷹,西晉著名的文學家,吳郡吳縣人。張翰父親是三國孫吳的大鴻臚張儼,張翰為人放縱不拘,而有才名,寫得一手好文章,都說他有阮籍的風度,所以給他一個稱號叫做“江東步兵”。
一天,會稽人賀循奉命前往洛陽,所乘船隻停泊在閭門,賀循在船中撫琴一曲。張翰恰好經過,聽到琴聲,便上船拜訪。兩人雖素不相識,卻一見如故,互相欽佩和喜悅。張翰問賀循的去處,方知是要去洛陽,於是他說:“正好我也有事兒要去洛陽。”便和賀循同船而去,連家裏人也沒有告知。
齊王司馬冏執政時期,征召張翰為大司馬東曹掾。張翰告訴同郡的好朋友顧榮說:“天下紛紛擾擾,災禍戰亂都沒有停止。您名聲遠播四海,想要退出政壇很難。我本來就是生活在山林之中,對現實社會沒有抱持期望。您要明智地來思慮前進或是後退的規劃。”
顧榮握住他的手愴然說道:“我也想跟你一起采南山的蕨草,飲用三江的清水。”
張翰一日見秋風起,想到故鄉吳郡的菰菜、蓴羹、鱸魚膾,深有感觸,就說“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夠適合自己的想法,怎麼能夠為了名位而跑到千裏之外來當官呢?”於是,張翰毅然棄官還鄉,作《思吳江歌 》: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
三千裏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後世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有詩讚之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蓴鱸之思”成為因美食而辭官的一段曆史佳話。蓴菜是八月時令菜羹,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