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吸毒者戒毒方法

一、自然戒斷法(又稱冷火雞法或幹戒法)

是指強製中斷吸毒者的毒品供給,僅提供飲食與一般性照顧,使其戒斷症狀自然消退而達到脫毒目的的一種戒毒方法。其特點是不給藥,缺點是較痛苦。

二、藥物戒斷法(又稱藥物脫毒治療)

是指給吸毒者服用戒斷藥物,以替代、遞減的方法,減緩、減輕吸毒者戒斷症狀的痛苦,逐漸達到脫毒的戒毒的方法。其特點是使用藥物脫毒。

三、非藥物戒斷法

是指用針灸、理療儀等,減輕吸毒者戒斷症狀反應的一種戒毒方法。其特點是通過輔助手段和“心理暗示”的方法減輕吸毒者戒斷症狀痛苦達到脫毒目的。缺點是時間長,鞏固不徹底。

四、控製複吸

戒毒過程中最難的問題就是複吸,有些吸毒者通過藥物或者強製戒毒後重新走向社會,這個時候經常會有以前一起吸毒的同伴或者是販毒者繼續勾引已戒毒者重新吸毒,很多人忍受不住誘惑,很可能會有繼續吸毒的行為,而且一旦複吸,再戒更加困難。戒毒的主要方法

一、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

近幾年,每年“626”國際禁毒日前後,全國運用各類宣傳機器開展禁毒宣傳教育,很有成效。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時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要在全社會加強毒品危害性和遠離毒品的宣傳教育,使毒品的危害人人皆知,家喻戶曉。

1抓好禁毒宣傳的專題教育。要充分利用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宣傳毒品的性能、種類、危害及預防的各種知識,使防毒、禁毒的觀念深入人心,輻射到全社會。

2抓好法製教育。法製教育要常抓不懈,要采取多種形式,如牆報專欄、文藝演出,宣傳我國政府關於走私、販毒、製毒的處罰決定,使青年學法、知法、守法,在心理上自覺地築起一道抵禦毒品的防線。

二、切實抓好禁毒的具體工作

抓好禁毒工作,不僅要從理論的高度充分認識,還必須采取具體的措施。

1杜絕毒品的來源。要嚴厲打擊各種毒品的犯罪活動,具體包括走私、製作、販賣、運輸等。隻有真正地清除了毒品的滋生地,才能從源頭上杜絕毒品的蔓延。

2成立禁毒的專門機構。對於已經染上毒品的人們,要利用戒毒機構幫助他們戒毒,早日脫離毒品的控製和毒害。

我國的戒毒機構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強製戒毒所。主要對注射毒品成癮的人,通過強製措施對其進行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法製教育。二是勞教戒毒所。凡戒毒複吸的,查獲後送勞動教養所,進行勞動教養戒毒。三是自願戒毒機構。

3加大對毒品犯罪打擊的財政投入,注意打擊毒品犯罪中的國際合作。我國近鄰“金三角”(緬北)和“金新日”(阿富汗)是毒品生產的源頭。毒源在境外很難控製,我們要通過國際刑警組織與境外緝毒部門加強聯係,交流緝毒經驗,以便有效地打擊跨國販毒集團,堵塞國際販毒集團的通道。

三、全方位地淨化成長環境

1加大對家庭教育的宣傳、培訓的力度。教育家長不僅要注意自身的言傳身教,自覺地抵製和遠離毒品,更要注意自己的教養方式,對自己的子女做到不縱容、不溺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2注意對文化娛樂市場的整頓。目前毒品銷售與文化娛樂結合,毒販到酒吧、歌舞廳等娛樂場所去銷售搖頭丸,毒害人們。

3加強社區的防毒和法製教育。社區是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的共同體,每個人都要受到這個特定環境風氣的影響。因此,我們一定要搞好社區建設,豐富社區精神文明的內涵,鼓勵人們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提高生活的質量,及早對試探性吸毒者進行幹預、控製。

4在學校開展人生觀、世界觀的正確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全麵的素質。在未成年人的吸毒者中,多數是因各種原因輟學或失學的少年。從客觀上講,這與教師教育觀念的陳舊、教育方法的不當有關係。

因此,我們的教育,要從應試教育向全麵素質教育轉變。教育要麵向全體學生,要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情況,搞清楚輟學的原因,加強對其管理,如發現有吸毒行為的學生,要做到既不歧視,也不放任自流,應該幫助他們有效地隔離毒源,遠離毒品。

另外,有關部門還要配合學校采取措施,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綜合整理,及時處理學校周邊的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根治“黃賭毒”的對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多元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觀念發生猛烈碰撞。“黃賭毒”這一嚴重毒化社會的風俗,損害社會的肌體的社會醜惡現象又卷土重來。

在新時代背景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時代精神,自覺抵製“黃賭毒”侵害,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一、“黃賭毒”的巨大危害

“黃賭毒”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沉渣泛起的一大毒瘤,是改革開放過程中背離社會主義法製和精神文明的社會現象。我們要認清“黃賭毒”所引致的極端社會危害性,堅決反對與抵製“黃賭毒”,淨化社會風氣。

所謂“黃”,是指具體描繪性行為或者露骨宣揚色情的書刊、影片、錄像(音)帶、圖片和其他淫穢物品,以及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活動。

“賭”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開設賭場賭局、聚眾賭博或者進行網上賭博的違法犯罪行為。

“毒”是指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和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以及吸食、注射毒品的違法犯罪活動;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製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目前,“黃賭毒”泛濫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極大地破壞了社會風氣,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據有關資料統計,從1979年我國首次在沿海開放地區發現賣淫嫖娼活動,到現在的30多年時間裏,賣淫嫖娼發展到了驚人的程度。1984年全國查處賣淫嫖娼人員1萬多人次,1989年突破10萬,1991年突破20萬人次。到1992年增加到25萬人次,從1984到1997年,全國累計查處過212萬人次。進入21世紀,據社會學家估計,我國實際嫖娼人數每年已達250萬至1000萬。

賭博行為近幾十年發展也很快,現在社會上不僅有撲克、麻將、牌九,還出現了老虎機、賭球、賭馬、賭蟋蟀、百家樂、六合彩、十二生肖、網上賭博等多種賭博方式。有些人抱著“小賭無害”的心理,結果越賭越大,越輸越多,直到殺人越貨;有些腐敗分子攜公款到境外賭博,一輸就是數百萬,最後被判死刑。

吸毒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死灰複燃。1988年在全國登記在冊的吸毒者有7萬多人,1998年上升至596萬人,2001年上升至901萬人。截至2014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超過295萬人,吸毒人數的增長呈“蛙越式”攀升。因注射毒品而感染艾滋病的,占已感染艾滋病總人數的65%以上。

“黃賭毒”的危害可以說是多方麵的,它毀棄的不僅僅是個體,如果掉以輕心,危及的會是整個民族與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我們對“黃賭毒”的現實危害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1“黃賭毒”使人道德淪喪

“黃賭毒”是資產階級奢侈糜爛的生活方式,是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產物,與中華民族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是背道而馳的。一旦染上這些惡習,輕者玩物喪誌、不思進取,重者喪失理智、破罐破摔,最終陷入犯罪泥坑而不能自拔,釀成一幕幕人生悲劇、人性醜劇和社會慘劇。

從醫生到毒犯,最後被判處死刑的劉某就是一個反麵典型。劉某是一家醫學院教研室副主任,受過高等教育,曾在美國毒理研究所進修,學成回國後本應利用他所學到的知識做出一番成就,但由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嚴重錯位,財迷心竅,他竟然與香港毒販子合作,拿著國家工資,在人民提供的實驗室內研製冰毒,並寫出配方,然後大批量生產,從白衣使者變成了“冰毒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