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農村 —— 婺源古村(2 / 3)

門罩 其實指的就是較為簡單的門樓,隻不過在結構和造型上顯得較為簡潔一些。門罩通常隻是在門頭牆上用青磚壘砌出不同的形狀,在頂部砌出仿木結構的屋簷,並鑲刻磚雕作為裝飾。門罩上常置屋簷,簷下有瓦,可以遮擋風雨,保護簷下構件和門頭上方的牆麵。

磚雕 是由東周瓦當、漢代畫像磚等發展而來。在青磚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圖案,是古建築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來裝飾寺、廟、觀、庵及民居的構件和牆麵。通常也指用青磚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藝品。

唐玄宗李隆基 (685年~762年),亦稱唐明皇。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馬頭牆 又稱風火牆、防火牆等。我國古建築中屋麵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麵坡,左右兩麵山牆或與屋麵平齊,或高出屋麵,使用馬頭牆時,兩側山牆高出屋麵,並循屋頂坡度迭落呈水平階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見的山牆,上麵是等腰三角形,下麵是長方形。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

[知識鏈接]

關於婺源縣名稱的解釋,眾家說法不一。婺字的意義,《辭海》是這樣說的:一、古星名,即“女宿”,舊時用作對婦人的頌詞,如婺煥中天;二、水名,也為對金華一江的別稱。

《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說的:一、婺江,水名,在江西;二、指舊婺州,在浙江金華一帶。

對婺源的解釋,歸納各派說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以“婺水繞城三麵”,所以叫這個名;二是“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婺女之說”,所以叫婺源;三是“以縣東大鏞水流入婺州”,所以叫婺源。

純樸的明清古建築遍布各村落

婺源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它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與安徽、浙江兩省交界,剛巧處於黃山、廬山、三清山和景德鎮金三角區域。

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古縣,婺源自唐代建縣以後,文風昌盛,先後養育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清代經學家江永、近代鐵路工程大師詹天佑等一代名流。從宋到清,全縣考取進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說。

這裏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築,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整個兒就是一幅未幹的水粉畫,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處處都散落著可以謀殺膠卷的美,被人稱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

這裏現存的江灣、汪口、延村和思溪、李坑等古村落,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明清時期的徽州建築風格。

其中,江灣是婺源地區的東大門,也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水陸交通的要道。有一水灣,環村而過,村名雲灣。後因這裏江姓繁盛,於是改名江灣。

江灣村從北方後龍後山到南西梨園河邊,明晰地分成三個區域:山腳下保留著部分寨牆的區哉稱“古江灣”,明清商業街叫“老江灣”,臨近河邊是“新江灣”。

江灣村不僅風光旖旎,且物產也非常豐富,“江灣雪梨”久負盛名,是婺源“紅綠黑白”四“色”中的一色。所謂“四色”是指:紅魚、綠茶、龍尾硯、白梨。

每當梨樹開花之際,十裏蕭江,濃香裹鬱,讓人感到“酒不醉人花醉人”。2003年,江灣村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曆史文化名村”。

婺源的汪口村是個商埠名村。古建築保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養源書屋以及民居、商鋪等 260得幢。其中,明代建築 10多幢,清代建築 250得幢。曆史上這裏有進士 14人,任七品以上官員 74人,村人共著有著作達 27部。

汪口,古稱“永川”,處於山水環抱之間。材落背告的後龍山,呈五級升高的台地。江灣水彙入段莘水以後,在村南側由東向西流過,時淨如練的河水因村對岸的向山阻攔出現U形彎曲,形成村前一條“腰帶水”。

古時此地是徽州、饒州間的陸路要衝,也是婺源水路貨運去樂平、鄱陽湖、九江的起點碼頭。

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煙稠密,商旅輻輳,是一個商業貿易集鎮。

據清光緒年間書籍《婺源縣誌》中記載,當時,“船行止此”。再上溯,到北邊的段莘、東邊的江灣、大畈,隻通竹筏。上遊的木材,編排流放,到這裏須解組重編,成為大排,繼續漂流出去。

從婺源到屯溪的古道,也要在此過渡。汪口是一個重要的水陸碼頭。河中橫臥了 200多年“江永堨”完好如初,它就是一座水壩,壩體提高了水位,東端連接河岸,而西側有一個水道,可以通筏放排。

村東“俞氏宗祠”,是婺源現存宗祠中最完整、華麗的一處,與黃村的“百柱廳”齊名。由大門、享堂、後寢組成,形製雖不甚特別,但享堂前與左右側廊交接的陰角上,向院子挑出一個高蹺的翼角,角梁下懸一個垂花柱,構架雕刻得很華麗。

俞氏宗祠總進深 44米,大門處麵闊 15米,後寢處 16米 。這種做法出於堪輿風水的要求,前小後大,形如口袋,利於聚財。反之,假如前大後小,形如簸箕,在建築風水角度上說,就是散財的了,不吉利。

俞氏宗祠大門五開間,中央三間高超民,歇山頂三樓牌樓式,謂之“五鳳樓”。明間最高,用網狀鬥拱,次間用斜向的五跳插拱密密層層疊壓。稍間向前突出,作青磚八字影壁。前簷柱之間設簽子門。

有資料說,明間上、下花枋之間原有“俞氏宗祠”字匾。上枋浮雕 “雙龍戲珠”,下枋是“雙鳳朝陽”,合稱為“龍鳳呈祥”。

大門的背麵與前麵基本相同,明間上方匾“生聚教訓”。騎門梁中間開光盒子裏以及明間、次間所的花枋,滿雕人物故事、園林場景和各種吉祥紋樣。

兩廊各三間,前簷有過海梁。其他枋雕場景生動,構圖宏偉。享堂主梁是一棵罕見巨大的銀杏樹,整個祠堂所用木材大多是樟木。

這裏安靜清潔,不積灰塵,不生蛛網,蚊蠅不入,連鳥兒也不來搭巢。據說是由於根據建築物所處地理位置,對建築結構精心設計,在祠堂某些空間形成特殊的空氣旋流,加之樟木具有樟腦氣味,才形成如此優異的保潔環境。

2003年,汪口村也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曆史文化名村”。

婺源境內的延村和思溪村,民居以優雅的儒商村落景觀為特色。出婺源縣城北便是延村。

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遷入,才改叫延村。位於山穀平川裏。南北兩麵不遠就是山,山在村東互相逼近,擠成斜向東北的峽穀。村西是平展展的水田,一直鋪開到裏把路外的思溪村,在向西延神。這片活田被鄉民誇做“九裏稻香”。

一條溪水經思溪而來,貼村子南緣向東北衝進峽穀,水流湍急,翻著白花。據說從前一列列的木排就是順著這條思溪水,漂向思口,漂向縣城,下鄱陽湖,運達長江。

延村是茶商名村,是江西省建築群重點保護村。俗話說,無“徽”不成鎮,婺源古屬徽州,而延村、思溪的商人,就是當年“徽商”中的主力商販。

往延村西邊走一裏多路就是思溪。延村在溪水北岸,思溪在南岸,同樣是“腰帶水”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