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蝸牛”(1 / 3)

尷尬的“蝸牛”

——感受李國新官場微篇小說(代序)

高盛榮

李國新先生從事文學創作三十年,已經出版作品集多部,創作題材非常廣泛,其中微篇小說創作成就突出,微篇小說中又以官場小說特色顯著。所謂官場小說,簡單說應該是指那些以官場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小說,或者以與官場生活有關聯的內容為題材的小說。從這個角度看,凡是寫與官場生活有關的人或事的小說都該算作官場小說。李國新先生很多小說描畫了官場中“小人物”或者官場外正向官場衝殺的“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因此可以說李先生的作品更關注“官場”這一特定社會元素對中下層人的心理影響。

李國新先生長期從事基層工作,對基層的“官風”“民風”十分熟悉,這使得他的官場小說創作能夠表達普通人對官場的認識和體驗。他的官場小說主人公一類是官場中官職比芝麻還要小的“官”;另一類幹脆就是徘徊在官場之外,總是拚命往官場裏擠又總是得不到機會的“民”。對這兩類小人物喜怒哀樂的描畫,客觀地展示了下層社會與官場相關的一些人真實生活麵貌,這實際上是對新官場小說內容的進一步充實。他筆下諸多官場小人物就像一隻隻可憐的小“蝸牛”,對於社會地位卑微的他們來說,官場就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城堡”,他們要想衝進“城堡”覓得一席之地時常要費盡心機,甚至費盡心機之後也依然被排斥在“城堡”之外。因此,李國新先生的作品打開了官場小說的新視角,不僅體現了官場小說批判現實的精神,也延續了新官場小說注重刻畫人物的創作風格,更現實化,更貼近百姓生活。

首先,“利益法則”是“蝸牛”人際交往的出發點,也是他們衝擊“官場城堡”的利器。

所謂“法則”是指眾多人公認並共同遵守的規則或鐵律。趨利是經濟社會中人的一種生存本能,或者是生存的本質動力。當追逐利益成為某些人人際交往的“法則”,這種人的價值觀基本就失去了公正性。當“利益法則”成為這些人衝擊官場的手段時,正常人際關係中的情感因素就蕩然無存,《提拔》一文在這方麵寫得尤為精彩。張三和“我”原本是莫逆,“在機關裏,我和張三是最談得來的朋友。不說別的,我和張三年齡相仿,是同鄉,是同學,且又愛好文學。”這時候的張三和“我”都是徘徊在官場外,拚命往官場“城堡”裏擠卻無機會的“小蝸牛”, “張三和我混的都不怎祥,所以我們常在一起抱怨,針貶時弊,流露出懷才不遇的情緒。”兩人同是一副憤青嘴臉,兩人的關係靠彼此對生活境遇的共同認知來維係,是一種純粹的情感聯係。後來“頭對張三有好惑,從我的直覺中感知到張三可能有出頭之日了”,二人正常的人際關係開始發生微妙變化,先是“張三很少和我在一起了,當然聊天的機會也少了。”然後是張三故意裝作有急事的樣子躲開我的搭訕,卻和機關的一名辦事員“慢慢悠悠地邊走邊談”。再後來是“我”聽說張三要提升當副鄉長,“我對張三說,今天我請客,咱倆到諸葛酒店聚一聚。”不料張三卻說“不行啊,今晚頭要我趕一個材料。”遭到拒絕的我獨自喝悶酒回來“一眼瞅見張三和頭有說有笑,從一家豪華的舞廳裏出來”。再後來是“我把自己發表在一家大型刊物上的題目叫《提拔》的小說,拿出讓張三分享一下喜悅。過去,我和他無論是誰發表了文章都是互相分享的,還評頭論足一番。但張三這次隻是把題目瞟了瞟,漫不經意地一笑,就推給我了。”至此二人的關係徹底尷尬,維係人際關係的情感的線徹底斷裂。最後,“張三提幹走馬上任了。我和張三的距離就拉開了,至少我不能在公開場合上像以前那樣直呼張三的尊姓大名了。”分析這兩個人物,同是小“蝸牛”,同樣想往官場的“城堡”裏爬,隻是二人對人際關係的理解完全不同,張三是以利益為前提的,同樣不得誌的時候,張三與“我”無話不談。可是,一旦見了機遇的曙光,張三的利益為先的價值觀馬上顯露出來,“我”對張三的仕途無任何利用價值,張三就毫不容情地疏遠我,遺棄曾經的友誼就像丟棄一塊用舊的破抹布。這時候機關辦事員、頭兒等對張三有利用價值的人馬上又成了張三的莫逆,“利益法則”是張三這種人進行人際交往的基礎,有用的人就是朋友,沒用的友誼就是破抹布,毫不掩飾。由此,我們知道張三這種人靠了什麼手段擠進官場。與之相反,“我”人際關係的出發點是情感因素,所以,當張三的價值觀與“我”發生衝突的時候,“我”深感受了傷害,並且一再試圖去接續友誼,始終不能理解張三對待友誼的態度,從這點也就明白“我”為什麼一直在官場之外了。但無論張三還是“我”都是尷尬的小“蝸牛”,一方麵“我”還在機關繼續尋著躋身官場的機會,得不到機會也依然在憤世嫉俗,包括對張三的認識都有私己的成分在裏邊。另一方麵,雖然張三靠著人際關係“利益法則”的利器敲開了官場的大門,但是副鄉長算個多大的“官”呢?官場對於張三依然是城堡,依然壁壘森嚴,他還要像“蝸牛”那樣爬。這篇小說的精彩之處在於挖掘出張三這樣的小人物躋身官場的根本原因。

再比如《要求進步》一文,主人公的交往幹脆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我”和張三陪鄉長打麻將,張三總是輸錢,不久張三被破格提拔成鄉長;我和李四陪著張三鄉長打麻將,李四總是輸錢,不久李四被破格提拔為鄉長。在這裏,張三、李四這樣的小“蝸牛”深諳人際關係的“利益法則”,也都把這法則直接變成了衝擊官場“城堡”的敲門磚。打麻將是這些人人際交往的手段,利益交往才是這些人人際關係的根本。盡管本篇描寫生活有些誇飾,但是我們考察一下周圍是不是有這樣的現象呢?答案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