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祭祀——君王廟1(1 / 3)

君王祭祀——君王廟1

我國在很早的時候,就出現了專門供奉先祖的場所,夏代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代時稱為“明堂”,從秦漢時起稱為“太廟”。太廟最初隻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那些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後和功臣經皇帝批準後也被供奉在太廟裏。到了明清時期,太廟的建築形製和祭祀功能更加完善,體現了追崇和緬懷先人這一傳統的曆史傳承。

明清時期,最為著名的供奉先祖的場所是北京的曆代帝王廟,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築寶庫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內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增強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場所。

侍奉曆代皇室先祖的太廟

那是在我國夏代的時候,人們將先祖供奉在固定的地方,後來逐漸成為皇帝的宗廟,當時稱之為“世室”。到了殷商時期,這種古代的祭祀場所被稱為“重屋”,周代時稱為“明堂”,從秦漢時起稱為“太廟”,這一稱謂就被一直沿用到後來。

最早的太廟隻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後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  還有有功於社稷的臣子和子民,去世後不僅以郡王之禮厚葬,經皇帝允許,他們還可以享用在太廟被祭祀的待遇。到了明清時期,太廟成為了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

我國太廟建築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建築形製也不斷變化。據文獻記載,按周代的禮製,太廟位於宮門前東側。夏商周時期的宗廟,是每廟一主,夏5廟,商7廟,周亦7廟。到了漢代,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於是其數達176所,這和後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處的製度是很不相同的。

據考古發現,除殷墟、二裏頭、周原有可能為宗廟的遺址外,較為明確的遺址,應為西安漢長安故城南郊的“王莽九廟”遺址。

“王莽九廟”遺址的宗廟建築有11組,每組均為正方形地盤,四周有牆垣覆瓦,四麵牆正中辟門,院內四隅有附屬配房,院正中為一夯土台,主體建築仍采用高台與木結構結合的形式。  每組邊長自260米至314米不等,其規模相當大。

這種有縱橫兩個軸、四麵完全對稱的布局方法,大約是西漢末年祠廟的通例。並且可以見於明堂、辟雍、陵墓、早期佛寺和某些祭壇的平麵形式等。

到了魏晉時期,這種每廟一主的形製,變為一廟多室、每室一主的形製。魏有4室,晉為7室,東晉增至10室至14室,因為是把隔了幾代的祖宗的神主遷入遠祖之廟了。

至唐代,定為一廟9室。明清時期亦沿襲一廟9室,並立有“祧廟之製”,即到了第九代就要被祧出去。

明清時期的北京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是紫禁城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的1420年,是根據我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製建造的。

北京太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祭祖建築群。主要有宰牲亭、神廚、神庫、井亭、燎爐、配殿等。最為重要的是大戟門和三重殿堂。即享殿、寢殿、祧廟。俗稱大殿、二殿和三殿。

北京太廟整個建築布局嚴謹,巍峨宏麗,莊嚴肅穆。建築采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配殿依次排列於兩側。整個太廟建築群,基本為明嘉靖年間重建規模,是研究明代建築群整體組合造型處理的良好典型。

殿宇均為黃琉璃瓦頂,建築雄偉壯麗。前殿麵闊11間,進深4間,重簷廡殿頂,周圍有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其主要梁柱外包沉香木,其餘木構件均為金絲楠木,天花板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太廟雖經清代改建,其規製和木石部分,大體保持原構,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

北京太廟建築群中最雄偉壯觀的是享殿,又名前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享殿是整個太廟的主體,為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簷下懸掛滿漢文“太廟”九龍貼金額匾,坐落在3層漢白玉須彌座上,麵積達2060平方米。

享殿的梁、柱、枋、檁、鎏金鬥拱等大小木構件,均為金絲楠木,60根楠木大柱,高12.58米,最大底徑達1.17米,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楠木大柱更是舉世無雙,建築品質和文物價值隻有明長陵的棱恩殿可與其相匹。

享殿  內原供奉木製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龍,後座雕鳳。座前陳放有供品、香案和銅爐等。兩側的配殿設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稱“時享”,歲末祭典稱“祫祭”,凡婚喪、登極、親政、冊立、征戰等國家大事之祭典稱“告祭”。享殿內陳設金漆雕龍雕鳳帝後神座及香案供品等。

清代時享殿內部陳設寶座,寶座數與中、後殿所供奉的牌位數一致,在舉行祫祭等大型祭祀時,即將中、後殿神龕內的帝後牌位移至前殿,安置於寶座之上,至清亡,前殿有寶座36座,另有大小供桌、銅燈、銅祭器等物。祭前先將祖先牌位從寢殿、祧廟移羊此殿神座安放,然後舉行隆重的儀式。

整個享殿建築雄偉莊嚴,富麗堂皇。按照當時的製度,不算臨時性的祭祀,每年春夏秋冬和年底要大祭5次。每此舉行大典時,儀仗整肅,鍾鼓齊鳴,韶樂悠揚,佾舞蹁躚,是中華祭祖文化的集中體現。

太廟以古柏著名,樹齡多達數百年。在西區蒼翠的柏樹中,有一株形狀像奔馳回首的梅花鹿,被稱為“鹿柏”。說起它的來曆,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太廟祭祖,需要牛、羊、豬、鹿作為祭品擺在貢桌上,叫做“犧牲”。這些動物,平時圈養在水草豐美的南苑,到了皇帝祭祖的前十幾天,才從神廚門運到太廟裏的“犧牲所”。先圈養清洗幾天,然後在“宰牲亭”屠宰,送到神廚製成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