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賦結合 3.
曰人糞、曰牲畜糞、曰草糞、曰火糞、曰泥糞、曰骨蛤灰糞、曰苗糞、曰渣糞、曰黑豆糞、曰皮毛糞。
並分別記述了積製方法和效果。就農家糞肥而言,這10大類已是無所不包了。
還有對肥效的體驗進一步加深。《知本提綱》在介紹“釀造十法”中對糞肥等級所表達的方式:一種是用“可肥美”,
“可肥田”,“可強盛”的詞語;另一種是“一等糞”,“肥盛於諸糞”,“最能肥田”,“更勝於油渣”,“沃田極美”等字句,也反映出農民體會到這些肥料在肥效上有差別。隻有肥料種類增多,人們在使用中通過比較試驗,才會體會到它們的肥效不同。
在施肥技術上,清以前對施肥的時間、不同土壤應施哪些不同的肥料以及哪種作物最需要哪類肥料,即所謂施肥中的“三宜”問題已有所論述,但到清代通過《知本提綱》一書的總結,使人們對施肥“三宜”的認識就更為明確係統了。
所謂“時宜者,寒熱不同,各應其候”,即在不同時期,施用種類不同的肥料;所謂“土宜者,氣脈不一,美惡不同,隨土用糞,如因病下藥”,就是說對不同的土壤,施用不同的肥料,以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所謂“物宜者,物性不齊,當隨其情”,即對不同作物施以適合的糞肥。
清代對作物蟲害的防治比較重視,認識到害蟲不是神蟲,而是“凶荒之媒,饑饉之由”,必須消滅之。在蟲害防治技術上,也彙集前人經驗並加以發展:
首先是人工防治。如蝗蝻、豆蟲、虸蚄之類用人工加以捕打,或用炬火驅逐。
其次是藥物防治。清時采用的滅蟲藥有砒霜、煙草水、青魚頭粉、柏油、芥子末等。蒲鬆齡的《農桑經》記載說種穀“用信乾”,“信乾”就是用砒霜和穀子煮透曬幹製成的毒餌。
再次是農業防治。比如耕翻冬漚,調節田間溫濕度,輪作換茬,合理間作,種子處理,選育抗蟲品種,調節播植時間,中耕除草等。
最後是生物防治。嶺南地區用蟻防治柑橘害蟲,當地人把大蟻連窠采歸飼養,果農則向養蟻人買來放養於柑橘、檸檬等果樹上。
果農們還創造了在樹與樹之間用藤竹、繩索溝通引渡,以便大蟻在各樹之間交通往來的方法。此外,四川臨江的果農也買蟻防治柑橘害蟲。
作物病害,到清代逐漸被人們所注意,農書中有關記載多了起來,如祁寯藻《馬首農言》中就有“五穀病”一章。
用藥物治病,直到清末的馮繡《區田試種實驗圖說》中才介紹了“用雪水、鹽水浸種”和“用黑礬當做肥田料”以防治黴病之法。
清代記載涉及植樹造林材料的書約有40種左右。這些著作反映了當時的植樹造林技術,不過其中大部分是關於果樹的,一般林木僅有片斷零星的記述,但由此也可窺見其概貌。
一是育苗造林。首先必須采收成熟樹種。成熟的種子,含水量較低,貯藏不易發熱腐爛。成熟種子用來育苗發芽率較高。什麼樹的種子,何時成熟而應該采種,清代人們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二是轉垛法造林。於霜降後到春初樹木尚未發芽前,在根旁又寬又深地將土挖開,再從樹根側麵斜伸下去截斷主根,保留四周側根,刨成一個圓形的根盤;然後在掘開處仍把土蓋上築實。
不太大的樹掘斷主根一年後即可移栽,很大的樹要經過3年。每年掘樹根的一麵,最後把樹起出,用稻草繩捆紮根盤,以固定泥土。
此時暫勿移動,掘土處仍用鬆土填滿,並用肥水澆灌,待至明年二月,運到預定地點栽種。這種方法因準備工作經過時間長,操作又十分細致,因而樹木移植後成活率就比較高。
三是插條造林。這一方法無須培育種苗,方法簡單易行。扡插的插穗,在清以前的農書中一般都說在早春季節采取插穗。但清代有的農學家認為初冬時枝條中含有養分比較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