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錢莊在運用資金方麵講求靈活和周轉迅速,所以與現代銀行相比,他們雖然是“小本經營”,其放款營業額卻常常可以超出成本的幾十倍,從而獲得豐厚的利潤。

把握貨幣兌換的差價,最終目的當然也是為了利潤。多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是錢莊的傳統業務,其兌換差價就是利潤的來源。這項業務直至後來貨幣改革,廢“兩”改“元”,方才停止。

錢莊的銀錢兌換業務是近代銀兩製度嚴重缺陷的必然產物。明清時期以來白銀雖然逐漸成為貨幣本位,但是它長期是以稱量貨幣的自然形態進入流通的,沒有全國統一的製度,使用起來十分複雜。

至清代,銀兩總稱元寶銀,有4類形製,一是元寶;二是中錠;三是小錠;四是碎銀,即零星銀屑。

盡管銀兩的種類大致有4種,但各地所鑄各種寶銀的重量和成色實際上各行其是,因而各地的銀兩又有自己的名稱。

製錢是朝廷鑄造的有一定形製和麵值規定的銅錢,直至清朝末期才停止鑄造。各地官府鑄造的製錢的種類和價值也多有不同,由此又產生了各種銀兩與製錢的兌換需求。

隨著中外貿易的發展,明清時期以來市麵上已有大量的各種外國銀元在流通。

鴉片戰爭後,由於外國洋行和銀行開設的增多,洋錢流入更多,如墨西哥鑄造的“鷹洋”等。由此又產生了我國銀兩、製錢與外國銀元之間的兌換需求。

不難想象,如此種類和名目繁多、成色不一的銀兩、銀元和製

錢,在流通中要換算使用該有多大的麻煩。而錢莊的業務,就是進行這些貨幣的兌換,是應社會需要產生的金融服務。早期錢莊的貨幣兌換主要是銀兩和製錢之間的兌換,一般統稱為銀錢兌換。

鴉片戰爭之後,內地的錢莊仍主要從事銀錢兌換,而沿海地區的錢莊則轉為主要是應激增的中外貿易需求而進行的本國銀兩與外國銀元之間的兌換,一般稱為銀元兌換。

洋厘和銀拆是錢莊的兩個獨特經營方式,作為操縱金融行市的手段,對錢莊發展起重要作用。洋厘是以銀兩表示的銀元市價。銀元俗稱洋錢或洋鈿,銀元一枚

合庫平銀7.2錢或漕平銀7.3錢,以此為市價基礎,隨行市漲落至厘位止,故稱之為“洋厘”或“厘價”。

以銀兩為計算標準拆借的利率叫銀拆,以銀元計算的叫洋拆。錢業中有時統稱銀拆或拆息。這是錢莊同業之間相互拆借的利率,由錢莊同業公會或錢行、錢業公會操縱。

洋厘指銀元折合銀兩的每日市價。如果純粹以含銀的比價換算的話,普通每一銀元含銀7.3錢,即意味著按每兩銀價的73%就可兌換一銀元。

然而事實上,正如其他貨幣兌換比價一樣,銀元與銀兩的實際兌換率必須根據金融市場對銀元的供求情況而定。把握市場對銀元的供求情況,利用好洋厘的季節性波動,就可以從中獲利。

由於短期商業資金需求甚大,盡管洋厘號稱毫、厘之利,錢莊的贏利仍甚為可觀。

後來,錢莊的流動資金來源有了重大變化,增加了山西票號的定期存款和向外商銀行的拆票。拆票是錢莊同業間互相借貸的一種短期借款,期限一般為兩天,由此可見其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