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鋪質庫 3.
當鋪業萌芽與形成
我國古代“質”、“當”、“質當”等詞語,均含有人質的意思。在最初的時候,“質”更多的是用在政治領域,如把與自己有重要關係的人留給他人做人質,作為一個重大承諾增加信用。後來發展至與典當有關。
在古代,由於作為充當社會商品生產和交換的一般等價物貨幣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使得人們對貨幣需求越來越大,於是,在南北朝時期形成了“當鋪”這一行業。
當鋪在南北朝時期叫質庫、質肆、質舍,在宋代叫質庫、解庫、長生庫、典庫、典鋪、印子庫,元代叫解典庫、解典鋪,明清時期叫當鋪、典當、質典。
當鋪是收取動產和不動產作為抵押,向對方放債的金融機構。從千百年來我國當鋪名稱演變沿革的基本輪廓可以看出,雖然當鋪的名稱發生了許多變化,但是這個行業的經營性質從古至今並沒有大的變化,所以可以統稱為“當鋪”,屬於典當行業。
在我國,當鋪的經營曆史十分古老。從兩漢時期開始,由於私人以物為質行為已相當普遍,“以物質錢”的典當行為便正式萌芽。
範曄所著《後漢書·劉虞傳》記載:東漢末年,甘陵相劉虞奉命攻打幽州,與部將公孫瓚發生矛盾。劉虞打算把受賞之財質押給外
族,卻被公孫劫掠。
這是曆史上最早把典當作為一種社會經濟活動加以記載。它表明我國典當行為最遲在漢朝就已出現,距今有1800多年,當時就有了典當萌芽。
個人的典當行為出現於西漢景帝時期,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偕妻子卓文君流落到四川成都,因為兩個人生活上很貧窮,司馬相如就把自己貴重的皮衣送到當鋪典當了,換了錢用於過日子。
兩晉時期,典當又得到進一步發展。
《晉書·桓衝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軍事將領桓衝的父親去世了,他的兄弟年少,家裏又窮。恰巧在這個時候母親又生病了,需要吃羊肉治病,沒有辦法,隻好將桓衝押給人家以換取買羊治病的錢。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
出,在那個時代,人也是可以用來抵押的。
正式的典當出現在南北朝期間。據說有一個叫孫彬的人到寺廟當東西換錢,結果在贖回後發現,當初抵押的東西中多出了5兩黃金,於是他送還了寺廟。
由此證明,我國的當鋪業最早就是在南齊的寺院中產生的。
在當時,由於皇室和平民都篤信佛教,大量的財富流向寺院。在這種情況下,寺院把多餘的錢財用於典當資本,供人典質物品,代替布施。
這種典押物品的方式,不僅方便了人民融資的需要,也使寺廟獲得了不菲的收益。據史料記載,寺院從事典當業務後,寺廟的錢財通常是有增無減。
典當的好處刺激了寺廟從事典當的興趣,於是,在南北朝時期,當鋪作為一種業態在寺廟中誕生了。
典當在南北朝時期的產生,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曆史背景的。
首先,日益迫切的社會需求。由於曆史進入了“五胡”入主中原的戰亂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再加上我國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在兩極分化十分嚴重的情況下,無數平民百姓胼手胝足,本來就難以維持溫飽生活,倘遇到水、旱、震、蝗等災害,更是雪上加霜。
不僅播種季節無錢購買種子、農具,而且連日常生活也都求借無門,社會生產力麵臨著日益衰敗的嚴峻局麵。因此,社會對資金的融通需求十分迫切。
其次,佛教的傳入刺激了當鋪行業的發展。佛教自東漢哀帝時期傳入我國,並在洛陽建立第一個我國佛教寺院白馬寺以後,至南北朝時,由於人們麵對戰亂頻發仍造成的生離死別產生了強烈的避世求來生的願望,再加上南北朝時期人們對佛教的熾熱崇尚,兩者不謀而合,迅速地推動了我國的佛教化。
由於南北朝的帝王不時有舍身事佛,不僅使佛寺的地位不斷提高,而且也使佛寺的財富日益積聚。寺院經濟空前發達,獲得了大量財富。
正因為南北朝時期的佛寺具備了日益雄厚的經濟基礎,由佛寺為主開設帶有慈善性質的典當業“質庫”就成為曆史的可能。
寺院香火鼎盛,財力日增,遂以一部分餘資向平民發放錢款,既有慈善濟貧之譽,又可坐收息利,客觀上為典當業發展作出了曆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