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鑄錢是由元朝朝廷監督鑄造的銅錢,種類較多,其中就包括至元通寶。雖然蒙古執政者多次頒布禁止使用金屬貨幣的法令,但在民間,至元通寶等銅錢仍有少量流通,為當時的商業貿易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至正通寶也是元順帝時所鑄。內外都有郭,外郭寬平,內郭略細,“至正通寶”四漢文為直讀,筆畫粗壯厚實。至正通寶種類較多,麵文“至正”的錢幣,有部分背穿上分別鑄有寅、卯、辰、巳、午5種八思巴文地支紀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別為八思巴文和漢文紀值數字。

元貞通寶是元成宗鐵穆耳時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製作簡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寶也是元成宗時所鑄。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傳世大都為小型供養錢,直徑小於2.4厘米,文字拙劣。官鑄錢,文字規範,深峻,厚重。為不多見的元代通寶錢。

至大通寶是元武宗海山時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大元通寶也是元武宗時所鑄。有漢文及蒙古文兩種,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勻。折十蒙文的發行量比較大,較為常見。漢文“大元通寶”分大小兩種,均極其罕見,小型尤少,皆為古錢珍品。

延祐通寶是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時鑄造。形製大多為小平錢,

大者極少見。存世不多,比較珍稀。

元仁宗另鑄有“延祐元寶”。其錢直徑為1.2厘米至2.6厘米,重1.5克至3.6克。錢麵文字“延祐元寶”4個字為不規整楷書,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光而無文。

延祐元寶有大小錢數種,製作粗陋,文字拙劣,形製的雜亂不光是在元代錢中,就是在曆代鑄幣史上也屬少見的。延祐元寶錢流於世上的很少,大多為廟宇所造供養錢。

至治通寶是元英宗碩德八剌時鑄造。元英宗另鑄有“至治元寶”錢。存世也頗少。至今發現的這類年號小錢基本上都是一些供養錢。供養錢大多銅色金黃,文字淺平,筆畫圓渾。

泰定通寶是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時鑄行的漢文小錢。鑄文楷書直讀,有大、小兩種,大錢鑄製精工,邊廓完整,麵文清晰。光背無文。另有“泰定元寶”存世。這兩種錢幣鑄量皆不大,存世量極少。

在上述通寶錢中,尤其以元順帝至元通寶製作較精良,錢文較精美,而其他元代通寶錢,也在不同層麵上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特點。這些通寶錢,豐富了我國古代的貨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