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漆就是二次熔煉。旋邊就是用旋車銼磨邊緣,金背是指經四火熔煉之黃銅,俗稱“四火黃銅”。

嘉靖通寶錢大都為小平錢,僅在1564年時,令工部寶源局仿洪武錢五等式鑄小平、折二,當三,當十大錢,於錢背穿右側鑄:“二錢、三錢、五錢及一兩”,一兩錢穿上再加鑄“字十”。

此套錢為記重錢,各隻鑄3萬,而且並未流通,隻為充實內庫。因為並未流通,因此傳世也少。明世宗所出的錢比前代各錢要精美。

隆慶通寶是明穆宗朱載垕時鑄行的。此錢皆為小平錢,光背無文,真書直讀。隆慶通寶錢製每文重一錢三分,有金背、火漆。隆慶時期鑄錢比嘉靖時減少,當年兩京鑄錢僅2萬貫,隻及嘉靖時兩京鑄額的一半。

明代前期的這一階段,因大力奉行寶鈔政策,對銅錢控製嚴格,三番兩次停鑄、禁用,即使開禁也有限製,要不就收入內庫,充作庫存。

所以造成兩種結果,一是民間私鑄猖獗,可民間又因銅材缺乏,就用古錢,但古錢也有限,於是就私鑄古錢,以作流通,這是因為私鑄本朝錢幣刑罰很重;二是促使白銀使用普遍化,明時把銀鑄成馬鞍形,名日“元寶”,也有其他形狀,稱“銀錠”。

鑄錢量上升是在明神宗朱翊鈞時期,這是明代鑄錢的轉折,也是明代的轉折。此時所鑄的萬曆通寶,版本較多,萬曆小平錢為真書直讀,大多背無文,少數背鑄有文字或星月紋,但都較罕見。

萬曆通寶錢有折二錢,也為真書直讀,狹郭,雙點通,錢徑為2.8厘米。萬曆通寶錢由兩京及全國各省為鑄行,兩京鑄金背、火漆,其他各地隻許鑄鏇邊。

1592年開始,開支遞增,因此戶部、工部等機構都新開錢爐鑄錢。由於鑄量明顯增加,而銅材又缺乏,銅價上漲,許多臨時官爐無利可圖,開爐不久即關門大吉。

工人們無以為生,便自行私鑄,當時私錢名稱很多,像歪脖、尖腳、胖頭等,流傳很廣,至崇禎時仍存,現存的也有。

泰昌通寶是明光宗朱常洛時所鑄,是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還有錢徑達2.9厘米,大如折二錢的寬郭大樣錢。也有錢徑2.3厘米至2.4厘米的小錢。

明熹宗朱由校鑄泰昌通寶錢隻一年,第二年便開鑄天啟通寶。並設立了戶部寶泉局,稱“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

天啟通寶開始鑄造時,為小平錢,後來開鑄當十錢。錢重原定1.3錢,千錢重8.8斤,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0.7錢,千錢僅重4.8斤,含銅量不足30%。

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複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

背記事為“奉旨”兩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他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廓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

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都比較少見。

崇禎通寶是明思宗朱由檢時所鑄。錢文真書,通寶的“通”字有單點、雙點之分。有小平、當二、當五等。小平錢徑一般2.45厘米,重3克;當二錢徑一般2.7厘米,重3.7克;當五錢徑3.3厘米,重6.2克,南都錢較輕。

崇禎通寶錢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的第一個鑄幣高峰,而其版別之複雜、品類之繁多,尤以其繁縟的背文、含義,至今有的都難以辨識。

其間的輕重沒有什麼規律。錢文“崇禎通寶”4個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馬圖形,俗稱“跑馬崇禎”。

總之,明代所鑄通寶錢早期狹輪,文字挺秀;後期外輪變寬,錢文以宋體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