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栽培 4.
古代高粱種植技術
高粱也叫蜀黍,現在北方俗稱秫秫,在古農書裏也有寫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實這些不過是一個名詞的不同寫法。
高粱是我國重要的旱糧作物。古人在高粱種植栽培上,注重與豆類等間作套種;遵循“種之以時,擇地得宜,用糞得理”原則,提倡早種早收,注重田間管理,倡導及時收獲。
高粱在我國種植很早。在山西萬榮縣荊村新石器時期遺址、遼寧省遼陽三道壕子西村、河南大河村新石器遺址、陝西長武縣碾子坡遺址先周文化層、甘肅民樂東灰山新石器時期遺址、遼寧省大連市大嘴子村落遺址等處,均發現了炭化的高粱。
根據考古發現,遼寧、河北、陝西、江蘇出土的炭化高粱子粒和莖稈推斷,證明西周至西漢期間,高粱已在我國許多地方種植並有相當產量。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將高粱列於“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中,這裏的“中國”指我國北方地區,即北魏的疆域,主要指漢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
以後的有些農書更進一步認為,高粱始種於蜀地。因此,高粱原產中原地區的可能性不大,原產我國東北地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可能性較大。
在高粱被馴化栽培後,並沒有如粟、麥等大宗作物那樣得到大規模地栽培種植,隻在局部地區如遼寧、河北、陝西、江蘇、四川等地種植。
高粱在古代種植麵積小、種植區域分散,使得高粱的命名帶有明顯地域性,增加了名稱的複雜性。而又因其形類稷、粱等,在古代高 粱就被冠以紛繁複雜的名稱。
高粱的古名多達20餘種,對於古代高粱的名稱,農史學界、考古學界長期以來見仁見智,眾說紛紜,尚無定論。造成名稱複雜多樣主要原因是古代高粱種植麵積小、種植區域分散。
高粱名稱多,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它在古代的種植範圍是比較廣泛的。在高粱種植過程中,古代勞動人民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在高粱輪作茬口的搭配上,清代祁寯藻《馬首農言》說,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種之。清代農工商部編的《棉業圖說》指出,在種棉之地先種高粱及蠶豆,次年再行種棉,棉花與高粱輪作,不僅能使棉花佳美豐收,又能以收獲的高粱供農夫牲畜之需用。
《棉業圖說》還對棉花與高粱輪作作了規劃:凡種棉者,宜將田
地劃分甲乙兩區,第一年以甲種棉,以乙種高粱、蠶豆。次年則以乙種棉,以甲種高粱、蠶豆。逐年輪流。可見高粱的最好前茬是豆類,而高粱是禾本植物,其須根僅吸地麵之肥,因此是棉的理想前茬作物。
古代高粱在北方種的比較多,在南方為備荒也種植高粱,不過高粱一般不能在桑間種植。《農桑輯要》認為,桑間種植高粱,兩者梢葉叢雜,就會導致都長不好。
高粱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強,有較強的抗逆性,抗旱、抗澇、耐鹽堿、耐瘠薄、耐高溫和寒冷等,無論在鬆散的沙壤土上還是在黏重的土壤上均可栽培。不過栽種高粱的土壤不宜過濕。
清代張宗法的《三農紀》和清代王汲的《事物會原》等許多農書,都認為高粱不宜種在地勢低窪的地方。清代何剛德《撫郡農產考略》說:“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