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東溪沿岸栽種、生長的這些茶樹品種,不是人們有意識選擇的結果,一般隻是對野生變異的一種發現和利用。
要講茶樹的繁殖,當從茶樹的栽培講起。我國古代最早種茶的情況已不清楚,從陸羽《茶經》“法如種瓜”的記載來看,唐代是采取叢直播,當時種瓜就是穴播,就是在地上挖坑把種子埋了。
另外說明唐代一般不用移植,但也不認為茶樹是不能移栽的。大概明代中期以前,我國種茶全部是采取直播法。
茶樹繁殖采用的直播和床播育苗移栽方法,都屬於有性繁殖。在古代技術條件下,有性繁殖容易自然雜交和產生變異,很難保持純良種性。
出於繁殖優良茶樹品種的需要,曆史上我國茶樹品種資源最多的福建,在清代首先發明了茶樹的壓條技術,來繁殖名貴茶樹品種了。
繁殖優良茶樹,是我國古代長期探求的目標,所以,一旦任何領域出現了一種能夠有效地繁殖優良樹種的方法,茶樹栽培就會及時加以吸收。
從文獻記載來看,我國花卉方麵壓條繁殖的記述,最早見於《花鏡》“壓條”的記載。據此來推算,我國花卉的壓條技術,當產生於明代後期;而福建茶樹繁殖采用壓條,大概是明末清初從種花技術中
移植過來的。
除壓條之外,清代茶樹良種繁育,還出現產生了茶樹的嫁接、扡插等無性繁殖和培育的方法。如福建“佛手種”,傳說即由安溪金榜鄉騎虎岩一僧人,以茶枝嫁接於香椽樹而產生。其葉形似香椽,且香味強烈。
再如插枝,也是清代始比較廣泛應用的無性繁殖技術。茶樹扡插的最早記載,見於康熙後期李來章的《勸諭瑤人栽種茶樹》的告示。他根據福建和其他地區漢人繁殖良種茶樹的經驗,在瑤區進行推廣。
插枝是最原始的成年粗莖扡插,常見於舊時農村用來繁殖楊樹和柳樹等許多樹種。用這種材料來繁殖茶樹,成活率是極低的。後來在實踐中,人們逐漸發現用當年生的枝條更易成活,於是廢棄粗枝改用當年枝條扡插,即“長穗扡插”。
福建不但是茶樹壓條、嫁接,也是扡插技術的創始和最早發展地區。稍有茶學知識的人都清楚,福建是我國茶樹品種資源最為豐富,也是我國古代最早采用無性繁殖來培育茶樹良種的地區之一。
據報道,在20世紀初,僅安溪一縣,無性繁殖係的茶樹品種,就多達三四十種。除鐵觀音外,還有烏龍、梅占、毛蟹、奇蘭、佛手、桃仁、本山、赤葉、厚葉、毛猴、墨香、騰雲等。
據估計,福建鄰省浙江的溫州、台州、龍泉和江西的上饒一帶民間選育的黃葉早、烏牛早、清明早、藤茶、水古茶和大麵白等民間無性繁殖係茶樹品種,就是向福建學習或由福建傳入無性係繁殖法之後出現的成果。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茶樹栽培和繁殖,大部分時間和大多數地區,都是采用種子繁殖;無性繁殖是在清代主要是清末,而且大多又集中福建一地。
我國古代在留種和種子貯藏方麵,不但較早注意而且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也早。
從《四時纂要》可以清楚看出,我們的祖先,早在唐代以前,就懂得和掌握了用沙土保存茶種的方法。《四時纂要》的沙藏法,一直沿用下來,到明代羅廩的《茶解》中,才又有發展。
《茶解》在沙藏之前,增加了一道水選和曬種工序。沙藏保種,在古代條件下,無疑是一種有效的良好方法,對保持種子的水分需要,促進種子後熟和保證有較高的發芽率等,都是有較好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