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素帖 3.

章法獨具一格的《蜀素帖》

米芾生於1051年,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他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他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在古代很有名氣。

米芾自幼愛好讀詩書,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資聰慧,他6歲時就能夠背詩百首,8歲時開始學寫書法,10歲便可以摹寫碑刻,從小就有聲譽。

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他的字體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南宋書法家薑夔所說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就是此意。

是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在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凡的氣勢和沉著痛快的風格。他的字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非常富有特色。

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 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和駿馬飛奔的神氣。他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大致可以看出他受5位唐代著名書法家的影響最深,分別是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都集自顏之行書;外形竦削的體勢,當來自歐字的模仿,並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沈傳師的行書麵目或與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學段季展的,“獨有四麵”、“刷字”也許就來源於此;褚遂良的用筆最富變化,結體也最為生動,這正合米芾的脾胃,曾讚其字:

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而別有一種驕色。

《蜀素帖》為米芾的墨寶,此帖由於絲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米芾用筆如畫竹,喜“八麵出鋒”。 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此帖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並以欹側為主,表現了動態的美感。

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在《蜀素帖》後有跋:

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蜀素帖》書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有些拘泥,愈到後麵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

《蜀素帖》用筆的快慢、輕重、起收及轉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結體偏縱長傾側,表現靈動。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寫法,極盡變化之能事。書風完全顯露出米芾“不偶於俗”的人格特質。

《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布勢。其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

《蜀素帖》在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

總之,《蜀素帖》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布局,一洗 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後來清朝著名書法家高士奇曾題詩盛讚此帖:

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

當時許多書法家隻敢在蜀素上書寫少許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麵寫有滿滿的8首詩句。此帖最早由湖州郡守林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