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分類 3.
《禽經》記載的鳥類
《禽經》,作者師曠,全文3000餘字,是作者在參閱前人有關鳥類著述的基礎上,總結了宋代以前的鳥類知識,包括命名、形態、種類、生活習性、生態等內容。盡管其體例結構簡單,內容也稍嫌粗糙,但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鳥類分類學著作,仍有其較大的意義。
《禽經》作為我國同時也是世界上較早的一部文獻,對人們研究和玩賞鳥類都有參考作用, 它所提供的早期鳥類信息, 更是無可替代。
相傳在很早以前,蜀國有個國王叫望帝。他愛百姓也愛生產,經常帶領四川人開墾荒地,種植五穀,把蜀國建成為豐衣足食的“天府之國”。
有一年,在湖北的荊州的一隻大鱉成了精靈,隨著流水從荊水沿著長江直往上浮,最後到了岷江。當鱉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時候,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稱為“鱉靈”。望帝聽他說有治水的本領,便讓他做了丞相。鱉靈將彙積在蜀國的滔天洪水,順著3.5千米長的河道,引向東海去了。蜀國又成了人民康樂、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
望帝是個愛才的國王,他見鱉靈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勞,才能又高於自己,便選了一個好日子,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將王位讓給了鱉靈,這就是叢帝,而他自己隱居到西山去了。
鱉靈做了國王,一開始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可是,後來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起來。
消息傳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著急,決定親自進宮去勸導叢帝。百姓知道了這件事,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後麵,進宮請願。
叢帝遠遠地看見這種氣勢,認為是老帝王要向他收回王位,便急忙下令緊閉城門,不得讓老帝王和那些老百姓進城。
望帝老王無法進城,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叢帝清醒過來,治理好天下。於是,他便化為一隻會飛會叫的杜鵑鳥了。
那杜鵑撲打著雙翅飛呀飛,從西山飛進了城裏,又飛進了高高宮牆的裏麵,飛到了皇帝禦花園的楠木樹上,高聲叫著:“民貴呀!民貴呀!”
叢帝原來也是個聰明的皇帝,也是受四川百姓當成神仙祭祀的國王。他聽了杜鵑的勸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便像以前那樣體恤民情,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經變成了杜鵑鳥,他無法再變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決心要勸誡以後的君王要愛民。於是,他化為的杜鵑鳥總是晝夜不停地對千百年來的帝王叫道:“民貴呀!民貴呀!”
由於以後的帝王沒有幾個聽他的話的,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紅了,還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著“民貴呀!”
後代的人都為杜鵑的這種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動,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鄭重地傳下了“不打杜鵑”的規矩,以示敬意。
這個故事在《禽經》中也有記載。《禽經》進一步解釋說:“江左曰子規,蜀右曰杜宇,甌越曰怨鳥。”又說,“杜鵑出蜀中,春暮即鳴,田家候之,以興農事。”
《禽經》作者是師曠,晉代文學家張華作注。師曠字子野,冀州南和人,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是著名的音樂家,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
最早引出《禽經》的是宋代陸佃的《埤雅》,所以一般都認為該書可能是唐宋時期別人托名所作。但即使《禽經》作於唐宋時期,也仍然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鳥類學著作,距今也已有八九百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