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分類 11.(1 / 2)

動植物分類 11.

水產動物的研究成果

明清時期,對水生動物的研究利用達到了高峰。著作數目較多,

記述較詳,有許多新的發現,其中不少種名為現代所沿用,分類方法

亦有所進步,有些關於魚類生理習性的記載頗有價值。這一時期關於水產動物的著作中以記載魚最多,反映了魚類在水生動物中所占地位;記福建水產最多,反映了當時福建在沿海開發以及商業貿易中的地位。明代末期,時任福建鹽運司同知的屠本畯將各種魚類分門別類,最終形成《閩中海錯疏》這一水產類專著。

張翰是西晉文學家,祖籍吳郡吳縣,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他為人縱放不拘,而有才名,都說他有阮籍的風度。

有一次,張翰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從一艘船上飄來,便登船拜訪。張翰與那人雖素不相識,卻一見如故,便問其去處,方知是要去洛陽,於是說:“正好我也有事兒要去洛陽。”便和那人同船而去,連家人也沒有告知。

一天,張翰見秋風起,突然想到故鄉吳郡的蓴羹、鱸魚膾,心想怎麼能夠舍棄朵頤之快跑到千裏之外呢?於是立刻還鄉。

西晉張翰“蓴鱸之思”,成為南方人士愛好食魚的佳話。

南方人很大部分的蛋白質是從統謂之漁業的水產品中獲取的。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就說,南方楚、越之地的人們“飯稻羹魚”,誠如斯言。

至明清時期,由於長江中下遊地區水產業的高度發展,以魚為主的飲食更加流行。其中以魚為蚱的技藝,有鰉魚蚱、鱘魚蚱、荷包蚱、銀魚鮓、蟹蚱等10餘種,魚蚱製作工藝較以前更趨精致。

比如太湖地區荷包蚱的製作,多用溪池中蓮葉包裹,數日即可取食,與裝在瓶中魚蚱相比氣味特妙。

荷包蚱並不是直接在荷塘邊製作的,而是先將鱘魚切成片,用米屑、荷葉分層包裹,當地人管它叫做荷包。

製作魚蚱所用原料多采用鱘鰉魚。這主要是因為鱘鰉魚骨質鬆脆、肉質細嫩,最適於製鮓。

清代康熙年間文人沈朝初在《憶江南》記載:“蘇州好,密蠟拖油鱘骨蚱”,盛讚魚蚱美食。

明清時期,江南魚類美食的盛行,說明這一時期水產的利用達到了一定水平。尤其是許多相關著作的問世,將水產動物的開發利用推向了一個新的曆史性高度。

明清時期水產類著作,主要有專業的魚類著作和綜合性著作兩大類。魚類方麵有《種魚經》、《異魚圖讚》、《異魚圖讚補》、《魚品》和《江南魚鮮品》等。兼及其他水生動物的綜合性著作有《閩中海錯疏》、《記海錯》、《海錯百一錄》等。

明清時期魚類專書中,以明代學者黃省曾的《種魚經》較早,其中對《陶朱公養魚經》的魚池設計做了進一步補充和改進:在魚池中做島,環島植樹,頗有人工生態係統意味。書中分列18種淡水魚類如鱘鰉、鰳魚、石首、銀魚、鯽魚等加以記述。

稍後,有明代文學家楊慎撰、明末清初官員胡世安補的《異魚圖讚》、《異魚圖讚補》和《異魚圖讚閏集》,特點是以韻文形式寫作,語言十分簡練。

比如記有“烏賊”:“魚有烏賊,狀如算囊,骨間有髻,兩帶極長,含水噀墨,欲蓋反章。”既記形態,又記生理,還對烏賊吐墨行為作了描述。

全書記魚類110餘種,其他水生動物如龜、鱉、蚶和哺乳動物鯨、海牛等近30種。對鯨的自殺行為也有記載。《補》和《閏》集引用典故較多,種類也有所補充。

明代官員、金石家、書法家顧起元寫有《魚品》,所記都是江東地區水產數十種,文字簡明。

另外福建發現1743年抄本《官井洋討魚秘訣》,記錄了當地漁民的捕魚經驗,對官井洋的暗礁位置和魚群早晚隨潮汐進退方向以及尋找魚群的方法都有詳細記錄,很有實用價值。

清代官員陳鑒寫有《江南魚鮮品》一書,記鯉、鱗、鱸、鱖、鱧、鮪等淡水魚類18種,均有形態描述,但側重食用價值。另外《漁書》和《魚譜》兩書,雖有著錄,但都已佚失。

明清時水生動物綜合性著作中比較突出的是《閩中海錯疏》。此書作者是屠本畯,他在入閩任職後,應當時在京任太常少卿的餘寅的要求,寫成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