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冰川國家公園(1)(1 / 1)

視覺21

文|阿劉

在美國蒙大拿州北部與加拿大相毗連的國境線上,有一片神奇之地,這裏縱橫著50多條冰川,兩條壯美的山脈,一百多個湖泊和成群的瀑布,以及上千種植物和數百種動物,這個融合了各種自然景觀、集上帝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地方,便是冰川國家公園。

冰川國家公園成立於1910年,麵積有4000平方公裏。冰川國家公園的得名源於當地龐大的冰川群,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就把這裏作為觀測冰川蛻變的世界三大基地之一,可見它在人類科考活動中的重要性。不僅如此,這個北美特有的“物種大觀園”,也引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前來一探究竟。不過,對於普通人而言,科考似乎與其並無關聯,他們前往冰川國家公園的唯一目的,就是欣賞奇特的美景,聆聽那些美麗的傳說與故事。

“去往太陽之路”

懸崖絕壁上的築路史

人們談論起冰川國家公園,總免不了要提到“去往太陽之路”,它幾乎成為冰川國家公園甚至蒙大拿州北部的代名詞,即便是沒有聽說過冰川國家公園的人也知道它的存在。

這條公路蜿蜒起伏在冰川國家公園的崇山峻嶺之中,連接著公園的東西兩端,方便人們到達各個景點。在這條路上行駛,眼前時而出現萬千流水組成的水簾,時而掠過終年不化的冰川,景色無與倫比。

公路沿線的美景是無以複加的,但人們在茶餘飯後的話題不僅僅局限於此,相反,關於它的建築故事更是頻傳。

在冰川國家公園建立之初,這片廣袤的山區沒有公路,隻有幾條馬車道。為了方便人們自由來往於公園腹地,公園管理處決定修建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公路,不過美國全國民眾對此舉卻出現了爭議。支持者認為,這樣一條公路可以讓普通民眾享受到壯闊的美景,而反對者尤其是那些大財閥,則認為既然已經有了大北部火車線,就不該再勞民傷財地修公路。雙方喋喋不休的爭吵持續了很久,最後,支持者用旅遊經濟收入這一誘人的理由說服了反對者,引得他們紛紛投資建設。

不過,建設這條翻山之路並非易事,光是考察地形,公共道路局的弗蘭克-凱特雷奇就組織了一支32人的小分隊。隊員們每天早晨都要攀爬900米以上的高峰,身上係著繩索,在絕壁上完成一次次測量。由於這項工作充滿了危險,以至於後來凱特雷奇額外付出了高昂的勞工費。不過他們的成果很有價值,有了這些第一手資料,築路工程才得以順利開展。接下來,工程隊從東西兩個方向相向修築,一起向路線上的最高點羅根高地挺進。在建設過程中,他們非常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就連爆破使用的都是小劑量炸藥,生怕破壞了公園的麵貌。

在1931年至1932年間,工程進入收尾階段,工人們也經曆了整個建築過程中最困難的時期,因為在連接羅根高地的最後十幾公裏的路程上,有一條長達135米的隧道,任何大型機械裝置都無法運達這裏,因此工人們隻有夜以繼日地用雙手把隧道裏的石塊運出來,非常艱辛。直到1932年末,在曆時20年,花費200多萬美金後,這條長約80公裏的公路才終於建成。剪彩那天,人們興高采烈地集結在羅根高地見證這一北美洲公路建築史上的奇跡,歡笑聲、掌聲和感人肺腑的演講聲響徹山穀。

後來,這條公路又經曆過幾次維修,直到1952年,所有路麵才鋪上了瀝青,而它的名字也在此時確定下來。由於羅根高地附近有一座山,在原住民的傳說中,這座山的山神是從太陽來到人間的,所以人們稱該山為“去往太陽之山”。也許是為了延續大山的傳說,人們便用“去往太陽之路”來命名這條傳奇公路。

今天,“去往太陽之路”依然讓人望而生畏,因為公路依山而建,彎道極多,許多路段一邊是絕壁,一邊是懸崖。而由於極強的降雪,這條路每年僅開放兩個半月,通常從7月下旬開始。那時,美國其他地方還被盛夏炎熱的空氣籠罩,但這裏卻是一片冰天雪地,盡管公園管理處雇傭了大量的人力來清掃道路,但道路兩邊的積雪仍然高達兩三米。即便如此,這條公路也經常因為天氣原因而延期開放,人們說,這或許是山神施展魔法的結果,因為車輛的喧囂聲驚擾了他的睡眠,於是他在此鋪灑下了萬千冰晶與雪沫,使得人們不得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