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塔林:歐洲的十字路口(1)(1 / 1)

環球風度

文|夏天

在北歐波羅的海芬蘭灣南岸,愛沙尼亞首都塔林一直備受關注。在曆史上,塔林一度是歐洲交通的黃金樞紐,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在13~16世紀,塔林是波羅的海沿岸繁忙的商業貿易中心。21世紀的今天,當你漫步在古城中,你仍可在古老的倉庫裏看見當年用於裝卸鹽、茶、麵粉等貨物的掛鉤和滑輪。1997年,塔林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古城又被該組織評為“歐洲文化之都”。

塔林古城內,還保留著風格各異的中世紀建築,成為北歐唯一擁有迷人的中世紀格調的城區。至今,那紅頂白牆的民居、尖塔高聳的教堂、色彩繽紛的雕刻木門,使得這座古城在精致中又透露出脈脈的溫情,其浪漫、悠閑的氛圍讓人著迷。

中世紀“混血”古城

多元文化催生風格各異教堂

1154年,塔林初見於記載,阿拉伯製圖師穆罕默德-艾-伊迪利斯將塔林繪製在他製作的世界地圖上。不過,那時的塔林還叫“科累萬”或“烈韋裏”,直到13世紀,丹麥人來此,才將其徹底改為“塔林”,意為“丹麥的城堡”。塔林的確城如其名,高塔林立,鱗次櫛比,站在高處放眼望去,古城內全是黑色和赭紅色的尖塔。

中世紀的塔林是一個戰略據點,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德國文化對這裏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了塔林古城的中世紀建築格局。隨後,俄羅斯文化也開始滲入,塔林古城又逐漸有了東正教教堂,還出現了紅色磚瓦結構的俄羅斯民居。所以有人說,塔林古城是一個“混血兒”,是多元文化碰撞出的產物,巴洛克、洛可可、羅馬、哥特、拜占庭式教堂都彙聚於此,形成了塔林古城獨特的雜糅風格。

塔林古城的地標性建築非聖奧拉夫教堂莫屬。12世紀,為了頌揚挪威國王奧拉夫二世,挪威人在此建立了聖奧拉夫教堂。這座哥特式教堂風格古樸,外牆色彩明亮,在藍天的映襯下構成靚麗的風景。教堂的尖頂一度高達159米,是塔林古城最高的建築。但由於在曆史上頻頻遭到雷擊,如今隻剩下123米。

這座教堂的建成實屬不易。相傳,挪威人準備開建教堂時,就遭到了塔林人的強烈反對,但反對聲很快被壓製了下去。於是,塔林人便默默詛咒負責修建教堂的工頭。神奇的是,詛咒顯靈,工頭們相繼神秘地消失,導致教堂遲遲不能完工。就在塔林人開始竊喜時,卻不料挪威皇室在巫師的推薦下,派來一位和挪威國王“奧拉夫”同名的工頭,企圖用國王的威名驅散詛咒。這一方法似乎奏效了,工程有序地繼續進行。然而,就在教堂即將竣工的那天,平日裏小心翼翼的奧拉夫卻從塔尖摔了下來,鮮血四濺,口中不斷爬出蛇和蟾蜍,場麵極其恐怖,嚇得圍觀的人四處逃竄,接著,奧拉夫變成了一尊石像。現今,在附近的聖母小教堂的牆上,還能看到記錄此事的壁雕,因而這個故事流傳了下來。

相比聖奧拉夫教堂的高大,亞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更顯別致。它建於19世紀,以抗擊條頓騎士團入侵的亞曆山大-涅夫斯基而命名。這座教堂造型渾厚雄偉,莊重飽滿,穹頂十分華麗,其頂部呈洋蔥形俄式風格,獨具特色,成為塔林迄今最宏偉的東正教堂。然而,許多塔林人厭惡這座教堂,因為它標誌著俄羅斯的統治。1924年,這座教堂險遭拆除,不過,塔林人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打消了這一念頭,采取了不管不顧的態度。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愛沙尼亞獨立,這座教堂才被重新恢複。

除此之外,古城內還有聖母瑪利亞教堂、聖靈教堂、聖約翰大教堂、聖尼古拉斯大教堂等眾多別具一格的教堂。盡管飽受戰爭洗禮,但它們依然屹立至今,當觸摸那斑駁的一磚一石,就如同觸摸塔林古城那段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