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廟典範——曲阜孔廟1
在我國眾多的孔廟中,建成最早、地位最高的當數曲阜孔廟。曲阜孔廟也叫至聖廟,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禮製廟宇,在封建王朝時期,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孔廟設計布局獨特,古跡名勝眾多,彰顯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國的三大古建築群之一。
同時,曲阜孔廟也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規模僅次於故宮建築群,堪稱我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聖人舊居的發展和演變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於魯國陬邑,即山東曲阜。
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 。到孔子出生時,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
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纂修《春秋》。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被葬在魯城北的泗水之上。
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魯哀公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就將孔子生前所居住的堂室封為“壽堂”,又將孔夫子平生的衣冠、琴、車、書等保存在壽堂中。
據《孔氏祖庭廣記》第二卷記載:“魯哀公十七年立廟於舊宅,守陵廟百戶。”
孔子的舊宅也稱故宅門,裏麵有禦讚碑亭一間,據說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作為最初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廟裏到處可見後來的曆代皇帝、文人墨客以及達官貴人的蹤跡。通過這些名人蹤跡,可以反映出孔子這位至聖先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公元前195年的冬天,漢高祖劉邦來闕裏孔廟,並“以太牢祀孔子”,同時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這是帝王祭祀孔子的開始。
從哀公立廟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300多年裏,是我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社會形態經過了從奴隸製向封建製的過渡,與奴隸製相適應的思想理論更替為與封建製相適應的儒學思想理論。
在這一重大轉變的過程中,曆經了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秦始皇焚書坑儒、漢初霸王道雜之等一係列的思想運動。
儒家思想在孔子基本思想的基礎上經過曾子、子思、孟子及漢初儒生的進一步改造和發展,在政治上適應了當時大一統社會的思想需要。
特別是董仲舒將儒家思想與神學的有機結合,並創立了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的神學目的論之後,儒學第一次在理論上論證了封建中央集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儒家的這一思想迎合了漢武帝的統治需要,故而被推上了獨尊的地位,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推上了聖人的地位。隨著孔子的地位升高,祭祀孔子的廟宇也就越來越受到當朝皇室的重視。
到唐初,曲阜孔廟已經頗具規模。960年,宋太祖“謁孔子廟,詔增修祠宇,繪先聖先賢先儒像,釋奠用永安之樂”。“962年詔祭孔子廟,用一品禮,立十六戟於廟門”。
1008年,宋真宗:
賜孔子廟經史,又賜太宗禦製禦書一百五十卷,藏於廟中書樓。二年,春二月,詔立孔子廟學舍。三月頒孔子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製。夏五月,詔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1010年,頒釋奠儀注及祭器圖,建廟學。
金朝從1142年至1195年,修孔廟8次,元朝修孔廟13次,明朝23次,其中因1499年突發大火,孔廟遭受重大火災,燒毀殿廡各房123間。浙江道監察禦史餘廉奏請修孔子廟,曆時4年功成,初步形成規模。
萬仞宮牆原名為仰聖門,是明朝時曲阜城的正南門。1512年,明武宗下令建城衛廟,並“移城衛廟”,開始建設曲阜磚城,曆時10年,在明嘉靖年間完成了以孔廟為中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功能齊全的曲阜縣治的建設,使曲阜廟城的功能發生了具有曆史意義的社會變遷。
於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築了明曲阜城牆,並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與孔廟對應,相映成趣。
後來,清代的乾隆皇帝到曲阜來拜祭孔子,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就親筆書寫了“萬仞宮牆”4個字鑲於城門之上。
金聲玉振是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這裏的“金聲玉振”的4字還是有來曆呢?據說,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擊鍾則金聲開始,擊磐則玉振告終。因此,孟子此語是以此象征孔子的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讚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
後來,人們就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
金聲玉振坊石刻,有四楹,石鼓夾抱,四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辟天邪”,俗稱“朝天吼”。
兩側坊額淺雕雲龍戲珠,明間坊額填色4個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勁,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
坊後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麵是二龍戲珠的石階,橋下清流呈半圓繞過,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塊封蓋,隻有泮橋獨存了。
橋後東西各有一通石碑,立於金明昌二年。石碑上刻有“官員等人至此下馬”,因此,人稱“下馬碑”。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必須下馬下轎,以示尊敬。就連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馬而進,由此可見孔廟的地位。
欞星門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天。
欞星門為木質門,到了後來的清代,孔子的第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將其改為石質。欞星門在泮水橋後,四楹三間。四根圓石柱中綴有祥雲,頂上雕怒目端坐的天將。
欞星門的額枋上雕有火焰寶珠,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有後來乾隆皇帝手書的“欞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絛環花紋。
欞星門後有一坊,為至聖廟坊,上有題刻篆字,為“宣聖廟”3字。後來改為至聖廟坊,為漢白玉石刻製,三間四柱,柱飾祥雲,額坊上飾火焰寶珠。
後人為了讚頌孔子思想對我國社會所發生的深遠影響,就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個字,意為孔子的主張是最好的。
因此,在孔廟第一進院落左右兩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為孔廟的第一道偏門。
兩坊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風格,建築為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鬥拱,明間13踩,稍間9踩,中夾小屋頂5踩。坊下各飾有8隻石雕怪獸。居中的4隻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4個辟邪,怒目扭頸,形象怪異。
聖時門的名稱是由後來的清代皇帝命名的,據《孟子》記載: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
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意思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所以雍正皇帝欽定孔廟正門名為“聖時門”。
聖時門始建時為三間,後來擴為五間,中設拱門三券,碧瓦歇山頂,四周是深紅的牆皮,券內是杏黃的牆裏,前後石階上各有石刻龍陛。由拱門內望,有深邃莫測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