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家——曲阜孔府2(1 / 3)

天下第一家——曲阜孔府2

底蘊深厚的孔府文化

作為天下第一家,孔府是我國大家族居住地和我國古文化發祥地,曆經2000多年長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職能。

因此,要談及文化,在我國無一處可以與孔府相比,因為這裏是至聖先師孔子及其後人生活之地,是曆代文人心目中的聖地,也是曆代皇帝都要親臨的地方。

在孔府演繹出來的文化,底蘊深厚、內容豐富。作為天下第一家,孔府的文化涵蓋範圍非常廣泛,既包括衍聖公知識、也包括春聯、節慶習俗等多個方麵。

其實,提到三孔,自然會讓人想起一個特殊的封號“衍聖公”,這個在古代是世代相傳、地位非常高的稱號,成為三孔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在我國曆史上,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曆代帝王都以“崇儒重道”治天下,不斷地對孔子追封加諡,隨著對孔子的尊崇,孔子的嫡裔宗子也被爵銜增隆,恩渥倍加。

從孔子第九代孫孔騰受封“奉祀君”開始,經孔霸開創奉祀爵位世襲及其後一再改封。

衍聖公這一封號始於北宋,當時的宋仁宗趙禎認為:

追諡孔子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聖侯為嗣文宣公,孔氏子孫去國名而襲諡號,禮之失也。

於是就改至聖文宣王第四十六代孫宗願為衍聖公。衍聖公這一封號曾在宋元祐年間被改為奉聖公,但不久又複改為衍聖公。

衍聖公這一封號沿襲至1935年,改封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為“大成至先師奉祀官”、受“特任官待遇”,此後不再設有“衍聖公”這一封爵名。

衍聖公爵名經曆了漫長的歲月,僅衍聖公這一封號,就整整承襲了32代40餘人,曆時800多年。

衍聖公的官階也一升再升,由最初的八品“承奉郎”上升至正一品“光祿大夫”,再到百官朝見時位列文官之首。可見,衍聖公的地位是不斷變動,逐漸提高的。

衍聖公這一爵位曆經宋、金、元、明、清,其子孫代代世襲,一般嚴格按照宗法製度承襲。父親死後傳位給嫡長子,依次代代遞襲。但在曆史上也曾出現過特殊情況,那就是衍聖公的罷封、無嗣和南北宗之爭。

衍聖公因過失罷封,在曆史上出現過兩次,一次是第四十七代孫孔若蒙,一次是第六十一代孫孔弘緒。衍聖公孔若蒙於1098年被宋哲宗趙煦廢封,改由其弟若虛襲封。衍聖公孔弘緒於1469因宮室逾製而被彈劾奪爵,其弟孔弘泰襲封。

罷封是對衍聖公本人過失的處罰,但這種處罰並不累及子孫,他們的嫡長子仍是下一代衍聖公的當然承襲者。第四十八代衍聖公由孔若蒙的兒子孔端友承襲,第六十二代衍聖公由孔弘緒的兒子孔聞韶承襲。

衍聖公無嗣在曆史上出現的次數較多,衍聖公沒有嫡子可傳庶子,嫡庶子皆無,就傳給血緣關係最近的同族,一般是傳給弟弟的後代。

衍聖公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祭祀孔子和管理林廟,以後陸續增加了管理孔氏族人、管理先賢先儒後裔、推薦任命官員等。

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祭祀孔子的活動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最多時一年要祭祀50多次,這些都由衍聖公主持負責。

祭孔活動主要有四大丁,即進入春夏秋冬季節後的第一個丁日,還有四“仲丁”,即大丁後的第10天。

此外還有八小祭,即清明、端陽、中秋、除夕、六月初一、十月初一、生日、忌日。一年24節氣,還有24祭。

不僅傳統節日有祭祀,每月的初一、十五,孔府也都有祭拜。孔府祭祀的祭品主要有豬、羊、牛,都是整隻的。還有鹽、貓血、芡米、菱角等,禮儀極為繁瑣。

在做好祭祀孔子的同時,衍聖公還要統率護林官等有關官員管理好孔廟、孔林。通過修訂家族譜、製定家法族規、懲罰違犯家族法規及輕犯國典的族人等手段管束族人。保舉曲阜知縣和典籍官、管勾官、百戶官、司樂官、掌書官、伴官等衍聖公屬官。

作為孔子後代,衍聖公還有管理顏回、曾參、孟軻、閔損、冉耕、冉雍、端木賜、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有若、周公等先聖先賢的後裔。此外,衍聖公有時還奉皇帝之命過問地方事務,如“稽察山東全省學務”等。

衍聖公因得益於先祖孔子的榮耀,成為我國曆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為利用,成就了孔府天下第一家的美名。

在古代,孔府作為當朝一品公爵府第,世享尊榮,其過節的規模、氣勢、排場自然非同凡響。其中,尤其以春節最為隆重。

從臘月初一開始,每到晚上,孔府都會鍾鼓齊鳴,上上下下便開始做過年的各種準備。孔府的內三廚、外二廚,饃饃房、酒房、蠟燭房、內司茶、外司茶等部門的管事、仆役都緊張有序地忙活起來。

臘月初八是臘八節,孔府精選江米、小米、大米、薏仁米、芸豆、綠豆、赤豆,以及紅棗、核桃仁等放在一起,熬三大鍋臘八粥,包括內勤的、當差的,不分尊卑都來喝臘八粥。

到了臘月十五,在孔府前堂院子偏東處,要豎起一根高約10米的紅漆杆子,名為“朝天杆”,杆子最上邊有一綠花頂,懸一三角鉤,鉤上掛一隻大紅燈籠,名為“朝天燈”。燈籠內放一支大紅蠟燭,從臘月十五一直點燃至正月十五,其間要不斷更換新蠟燭。

朝天燈的點燃,預示著年的腳步更近了。這時,孔府要一連3天灑掃庭除,裏裏外外收拾得幹淨整齊。接著便支起八口大鍋,蒸過年的麵食,當地百姓稱“蒸壯”,諸如花糕、花卷、年糕、饃饃、糖包、豆包等,一直要蒸至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晚上,內廚、外廚點紗燈,燃牛油蠟燭,祭拜灶王爺,請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然後除夕再接灶王爺“回宮降吉祥”,這自然是遠古先民火崇拜之遺風了。

從臘月二十四“掃塵日”開始,刷洗闔府門戶,各院的大門小門,房屋的裏門外門,包括府外的車棚、馬號、東場、西倉,所有的門都要刷洗幹淨,貼上新門聯、新門神。

孔府的春聯一般是由書房書寫,門神則由門神戶專門印製,這些準備工作要在臘月二十四這天以前做好。

孔府的門神與市麵上出售的門神也有很大區別,由府內備有的門神製版印製,木版套色,極為精致,開張也大。

孔府的大門、二門、內宅門和外院大門貼的是武門神,有手執長柄金瓜、身穿鎧甲的武將,也有傳統門神中的秦叔寶、尉遲敬德。

府內各房屋裏門外門貼的都是文門神,如加官進爵、加官進祿、加官進壽、當朝一品、帶子上朝以及福祿壽喜、子孫滿堂等。

按孔府的規矩,所有的門神、門聯,要由門神戶在臘月二十九前全部貼完。

孔子的後裔,長期以來,按照孔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教誨,讀書循禮,對後代產生了很大影響。

作為衍聖公府,既要有王公貴族的官府氣派,又要有書香門第,聖人之家的風度。這從孔府大門的楹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就可以說明,這是與平民百姓不同的高貴府第。

逢年過節,孔府雖有歡樂熱鬧的場麵,但供佛、祭祖等禮儀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既有飲宴的物質享受,又有美好祝願的聯語佳句,貼於門上掛於室內,以顯示書香之家的氣派。

孔府的春聯獨具特色,從不同角度頌揚了孔府的福威,體現出聖人之家的風度,如大堂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