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尚儒——孔廟文廟(1 / 3)

尊師尚儒——孔廟文廟

孔廟文廟是紀念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等,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

由於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對於維護社會統治安定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曆代王朝對孔子尊崇備至,從而把修廟祀孔作為國家的一件大事來辦。

到了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治所所在都有孔廟或文廟。其數量之多、規製之高,建築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百年未開狀元門的長春文廟

在吉林省長春市有一座有130多年曆史的仿宮殿式古建築群,它莊嚴清幽,文雅肅穆,就是長春文廟。

長春文廟始建於1872的清朝同治年間,寄托著長春人盼望學子多得功名、多出人才的夙願,是學子們拜祭孔子的地方。

據史料記載,文廟最初由當地的鄉紳朱琛捐資修建,後來到了光緒年間,由當時的長春知府楊同桂和知事趙鵬第主持過兩次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形成了“門前古榆參天,花草滿壇,泮池如新月,虹橋飛架其上”的動人景象。

長春文廟是一座由殿堂和門廡圍合而成的三進院式仿古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照壁、泮池、泮橋、欞星門、東西更衣廳、孔子家廟、孟廟、東西配殿、大成門、大成殿以及崇聖殿組成,整體布局嚴謹,錯落有致。

泮池就是古代學宮前的水池,也稱“泮水”。相傳古代秀才祭孔需要趟著“泮池”裏的水走過去。所以中了秀才稱為“入泮”。“泮池”上架的單孔拱橋稱為“泮橋”,相傳古時科舉中狀元才有資格通過此橋,因此得名“狀元橋”。

長春文廟不開正門,前麵是一堵照壁式宮牆,進出則通過兩側的“禮門”和“義路”。傳說過去有條規矩:一定要等當地有人中了狀元,“金榜題名”之後,才能在此大開中門,笙簫鼓樂吹吹打打地迎接“蟾宮折桂”的佼佼者進廟參謁孔子,無人登科第,則不開“狀元”門。長春文廟一直遵守著這個傳統,100多年來從來都沒有打開。

文廟的“欞星門”3個字為乾隆皇帝所書,因為傳說孔子就是天上下凡的星宿,到人間施行教化的,所以文廟的第一道門以欞星命名,意為尊孔如同尊天的意思。

欞星門是一座由四根花崗岩石柱組成的牌坊,每柱頂端均有“神獸”,牌坊的橫梁正中有“欞星門”3字。所謂“欞星”,就是古代傳說中的“文曲星”,讓“文曲星”和“神獸”為孔子守大門,是將孔子神化的象征。

文廟中矗立著聞名於世的孔子行教像,孔子的形象高大魁梧,身體略向前傾,充分體現著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我必對師恭的形態。

他憨實的麵容飽經滄桑,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述說著周遊列國的艱辛曆程和實踐自我的人生信念,似乎在勸導著人們美好的人生是以利人為本,利國為基,仁德為根,並且要堅持不懈,不畏艱險,以苦為榮,以教化大眾為樂才能實現。

他寬大樸實的衣襟,象征著博愛的胸襟和寬廣的胸懷,時刻提醒人們要胸懷寬廣,不要自私自利。他的雙腳牢牢駐足在堅實的中華大地上,提醒人們做人做事都要踏踏實實。

孔子行教像兩側是東、西更衣廳,原為祭祀者換祭祀服裝和休息的地方,後來成為集中展現孔子周遊列國時的故事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東西配殿也叫東廡和西廡,供奉曆代名儒和孔子的七十二弟子。

文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為雙重飛簷、歇山式廡殿頂,錯落有致,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大成殿高14.5米,完全采用榫鉚的方式建成,上麵的彩圖是晚清時候的彩繪,和灰瓦頂相得益彰,古樸大方。

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至聖先師孔子像,橫批的“萬世師表”4個大字為清朝康熙皇帝所題寫,“萬世師表”的“師”字少了一筆,據說是康熙皇帝在題字的時候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敬故意隱去的。左右兩邊為乾隆皇帝題寫的一副對聯:

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

孔子像頭戴十二旒冠冕,身著十二章王服,腳踏雲履,手持鎮圭,一副天子禮製。孔子像西側為“亞聖孟子”和“宗聖曾子”,東側為“複聖顏子”和“述聖子思”。配以“編鍾”,“編磬”這兩種古代祭祀用的樂器。

大成殿後側是祟聖殿,原為供奉孔子前四世祖先及孔子父親叔梁紇、母親顏征在的地方,後來在裏麵展示了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孔子聖跡圖”。

它從不同的側麵反映出孔子生平的思想和功績,是一部孔子形象的編年史,被喻為是我國的第一部連環圖畫。

[旁注]

鄉紳 我國封建社會中一種特有的階層,主要由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當地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鄉或長期賦閑居鄉養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鄉村社會有影響的人物構成,他們近似於官而異於官,近似於民又在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