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瓊閣——北海公園3
建北海九龍壁和園中之園
1747年,在北海公園瓊島西北側的湖畔建造了閱古樓。樓呈半圓形,玲瓏俊雅。“閱古樓”三字為乾隆親筆手書。
樓內牆壁上,鑲嵌著我國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共收集了我國從魏晉至明末135位著名書法家的340件楷書、行書和草書等作品,總計約10萬字左右。
這些書法和刻法極其精美,被稱為“雙絕”。這是一座集我國曆代著名書法之大成的傑出建築,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銅仙承露盤位於瓊島的北山腰處,銅仙雙手托盤,麵北立於蟠龍石柱上。
據說,此銅盤可承接甘露,為帝後拌藥,目的在於延年益壽。仙承露盤也叫做仙人承露盤,它的來曆可謂是大有名堂,也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這就首先要從漢代說起。
傳說,漢代人相信神仙可以降露人間,飲服神露,能使人長生不老。對於這種說法,有一個人堅信不疑,他就是漢武帝劉徹。
為了神仙降露,漢武帝下令在長安建章宮內建造神明台,高約67米,上麵再鑄造銅仙人雙手捧銅盤,以此來求得仙露。
其實承露盤中承接的仙露,不過是早晚由於溫差凝結在盤中的水蒸氣。漢武帝就把這些凝結的水珠,當成了長生不老的仙露,將承接下來的露水交由術士錘煉。
後來人們在修建北海公園景觀的時候,就把這樣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景觀設立在瓊島之上,讓帝王們也能感受一下神仙的日子。
扇麵亭位於瓊島北坡,坐南朝北。相傳晉代文學家袁宏得官上任前,朋友送他一把折扇,並說:“願君多施仁政,揚仁義之風。”
這座別致的小亭就是根據這個故事修建的,正麵牆凹進恰似漢字“風”的“幾”偏旁,整體觀亭,又似一把折扇,建築之精巧,令人嘖嘖稱奇。
倚晴樓建在磚石台階上,高台中間有劵洞門可通,上層周圍有磚砌垛口,此樓與長廊西端的分涼閣遙遙相對。兩樓之間是一組半圓形的雙層臨水遊廊,延樓回廊外繞長達300米的漢白玉護欄,漫步廊間,隨著腳步的移動,北海、瓊華島的不同畫麵層出不窮地映入眼簾,風景非常宜人。
假山洞位於瓊島北側山腰。這裏怪石嶙峋,崖險溝深,山洞眾多。假山洞雖由人工疊砌,卻有著天然之美感。這些假山、石洞和瓊樓玉宇,是按照蓬萊仙境中仙山洞府的傳說模式建造起來的,路曲洞幽,如同迷宮一般讓人心馳神往。
在北海白塔和寺院建成整整100年後,於1751年在白塔前建起了小巧別致的善因殿,那是乾隆皇帝為慶賀皇太後鈕祜祿式60大壽的係列工程之一。
善因殿的麵積雖小但色彩斑斕,精細華美,每麵寬4.4米,背倚碩大雄渾的白塔,華麗精巧的善因殿建在由漢白玉欄杆所環繞的赭紅色高台上。
由黃色琉璃磚覆蓋的八根大柱撐起雙層殿頂,上層簷圓亭式屋麵和寶頂均為青、紫銅製作而成,表麵鎏金,下層簷是綠琉璃瓦黃剪邊的方頂。
其殿頂為上圓下方的雙重簷,象征“天圓地方”。其東西北三麵的殿牆無門無窗,殿門南開,有四扇做工十分精細的青銅隔扇門,與頤和園銅亭的門扇有異曲同工之效。藍色琉璃的殿外牆上,鑲嵌著455尊身著醬赭色袈裟的白傘蓋綠度母坐像,華美而莊重。
殿內供奉銅質鎏金大威德金剛神像,金剛有9隻頭、36隻眼,36隻手,18隻腳,俗稱千手千眼佛。舊時傳說塔下有一口海眼,隻有佛身才能鎮壓,故又名“鎮海佛”。
有人稱大威德金剛是北海乃至北京城的“守護神”。 大威德金剛是格魯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因其能降服惡魔,故稱大威,又有護善之功,故又稱大德。
梵名“閻魔德迦”,藏語為“多吉久謝”,意為“怖畏金剛”,漢譯大威德明王。也叫閻曼德迦、怖畏金剛、牛頭明王。
殿前鋪有72級青磚,台階陡直而下,象征人世間各種業障的72地煞,被當成台階讓善男信女踩踏。它們雖被大威德以無比威猛之力所摧破,但離“九九歸一,終成正果”的升華尚有距離。
因72是極陽之數九的八倍,尚不足九九八十一,仍需繼續努力修行,“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常用簡單的數目字幫助有緣人領悟複雜的道理,這72級台階就是有鼓勵人們努力前進的寓意。
殿後為重簷八角的七佛塔亭,亭內有八角石塔一座,上刻七世佛圖和乾隆禦書《七佛塔碑記》。亭後是一座高大華美的琉璃閣,周身布滿佛像。
院內四周有71間回廊環繞,上覆綠琉璃瓦剪邊,四角各有重簷四角方亭一座。整組建築金碧輝煌,略顯繁密,是典型的乾隆所喜好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