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精品——石刻薈萃2
雲峰山的千年摩崖石刻
雲峰山,又名文峰山、筆架山,位於山東省萊州市區東南處。其主峰東西兩側各有一峰,形同筆架,當地人稱筆架山。其西連高望山,東接寒同山,北望滄海,南眺群峰。雖海拔僅300餘米,卻山岩聳秀,林壑優美。
雲峰山不僅以山巒奇麗,風光絢麗著稱,而更以其擁有眾多的北朝摩崖刻石名傳千秋,聲譽中外。
雲峰山摩崖石刻與天柱山石刻一起統稱“雲峰刻石”。共有曆代刻石35處,其中北朝刻石17處,山陰半腰以《鄭文公下碑》為起點,向上有《論經書詩》、《觀海童詩》、《詠飛仙室詩》、《耿伏奴題字》。
山頂以《雲峰之山題字》、《九仙之名題字》為中心,四周有《赤鬆子》、《王子晉》、《安期子》、《浮丘子》、《羨門子》5處題字。
東西兩側峰有左、右闕之稱,左闕西壁有《左闕》、《山門》兩處題字及鄭述祖《重登雲峰山記》,闕口南端巨石平麵刻《當門石坐題字》;右闕僅刻《右闕題字》。
此外,山上尚存宋元明清刻石18處,多為文人墨客地遊記、題詠及留名。除一處明代石刻在山陽,其餘均在山陰與極頂。
雲峰山刻石以山勢取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或矗立,或斜依,或偃臥,多處突兀岩石側麵,由山腰散布至山巔,形成天然碑林。
北朝孝文帝移都中原洛陽後,在統治黃河流域百年多的過程中,立碑之風大興,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書藝也因而大興,流派也風趣自然。
魏宣武帝時,光州刺史、書法家鄭道昭為頌揚其父鄭文公一生的功德和抒發自己對祖國美好的感受,在任職期間,曾周遊雲峰諸山,乘興書寫了很多經過刻石工匠精心雕刻的摩崖刻石,成為北朝刻石流傳至今最多者,甚為後人所重。
鄭文公碑亭雲峰刻石能夠流傳後世,縱橫海內,絕不是偶然的。
鄭道昭在他的書法生涯中,體會到一塊較為成功的摩崖刻石,不僅限於文詞上的華麗,書藝的高超,刻石石質的優劣也至關重要,它是“刊石銘德,與日永揚”的關鍵條件之一。刻石麵貌各異,其中刻工技巧雖有一定的作用,但關鍵還是石質的優劣所致。因而“以石好故於此刊之”。
刻石與四周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是雲峰刻石的一大特色。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石質再好,也經不住長年累月自然的侵蝕。
因為若三伏暑天突降冷雨後,天再變晴,南向烈日暴曬,刻石表麵由於熱脹冷縮的突變侵蝕,導致風化程度的加深,危害尤大。
但是,鄭道昭對此已有預料,因而在刻石的選擇上,他既考慮到自然的風化,又采取了減少自然風化的合理措施。如雲峰山刻石多選擇於雲峰之陰,東向或西向的石麵且多隱藏在綠樹成蔭幽靜的山穀中,由茂密的樹叢遮擋風沙的侵蝕和南向強光的暴曬。
雲峰刻石,選址得當,雖曆經久遠,由於鄭道昭獨具匠心的精心安排,他那《鄭文公碑》、《論經書》、《觀海潼》等刻石,筆圓而澀、體方骨峻的書法風貌仍躍然於石壁之上,閃閃發光。
《鄭文公碑》雲峰刻石,利用天然岩石、依山鑿刻,或矗立、或斜依、或偃臥,嵌空疊架,姿態不一。刻石不受岩石大小的約束,千奇百怪,耐人尋味。
雲峰刻石設計獨特,不受框框限製。既考慮章法又因石取勢。在《鄭文公碑》1000多字的石麵偏左有一條由上而下的粗劣石線斜穿而過,在左下角不宜刻字的部位大膽地閃過。
甚至在一行完整的刻石中,因石質粗劣有意越過,留去一字或數字的空白,整個章法閃讓交錯,取其天然,上下貫聯,給人感覺非常莊重、古樸。
《論經書》原石質為一不規則的三角形,書寫中靈活地采用了下齊上不齊的手法,避開了左邊石質粗劣部位,把全文的刻石集中於右半部。
由於處理得當,章法顯得格外生動別致,數十塊很不顯眼的岩石,通過他的巧妙構思,將一塊靜止的岩石,化作富有生命且具有時代風貌的藝術形象。
從雲峰刻石的雕刻藝術,可以看出我國尤其是邊遠地區的半島,比如當時的光州,在雕刻工藝方麵有了相當高超的水平,達到了純熟自如的境地,在刀法上多以圓刀代替了平直的刀法,由早期粗放方整到方圓結合風格飄逸,頓、挫、運、轉,表現深刻。使傳統的雕刻技法和書法藝術融為一體。
雲峰刻石書法藝術的字體剛健挺拔、沉雄渾博,刻石章法氣派宏大,那不留名的刻石工匠雕刻鴻篇巨帙的高超技藝,保住了千年古字鋒芒猶新。
[旁注]
鄭文公 即鄭羲,北魏滎陽開封人,字幼麟.出身士族.舉秀才.文成帝末,為中書博士,孝文帝初,鎮壓田智度起義.時李衝受寵於馮太後,他與李衝聯姻,得任中書令,太後又令孝文帝納其女為妃。死後依我國古代諡法:博聞多見為‘文’,不勤成名為‘靈’,加諡文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