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麵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
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鎧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係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
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3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整個軍陣就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二號坑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和騎兵俑方陣4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
三號坑,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呈凹字形。三號坑經推斷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門前有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內。
秦皇陵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
由於陶俑體型高大,製作時,首先考慮如何能使它穩固地站立起來,於是陶工們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將腿部做成實心圓柱體,承受腿部以上軀體的重量,使之不易壓塌;二是在俑的足下粘接一塊足踏板,這樣除了可以增加下部的重量,降低重心外,還可以使俑和地麵的接觸麵增大,從而使陶捅的穩定性大大增加。
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但每一個兵士的臉型、發型、體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人和馬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征兵製,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
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
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
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
將士們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衝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的騎士,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有頭戴長冠的馭手,兩臂前伸,雙手握韁,技術熟練;有頭戴長冠穿戰袍的下級指揮官,著長甲,手執吳鉤;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
一般戰士的也是各有表情:有的嘴唇呶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
其中,騎兵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麵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
它們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係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每匹戰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地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
仔細觀察,陶俑的某些細部如發絲、盔甲上的鐵板乳釘、皮帶扣子,甚至人俑鞋底上麻線的針腳都表現得清清楚楚。
兵馬俑全部加以彩繪裝飾,顏色有黑、紅、藍、白、粉紅等。色彩既豔麗又和諧。
從製作方法說,秦俑的製作,是將頭、軀幹、腿等分別以模製法製成後粘接在一起。人俑的上身呈空心狀,內壁隱約可見到工匠的指紋。
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第一次封建盛世,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發達,社會文化發展迅速,秦漢時期建築用陶在製陶業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為畫像磚和各種紋飾的瓦當,這就是著名的“秦磚漢瓦”。
在秦都鹹陽宮殿建築遺址,以及陝西臨潼、風翔等地發現眾多的秦代畫像磚和鋪地青磚,除鋪地青磚為素麵外,大多數磚麵飾有太陽紋、米格紋、小方格紋、平行線紋等。
另外用作踏步或砌於壁麵的長方形空心磚,磚麵或模印幾何形花紋,或陰線刻畫龍紋、鳳紋,也有模印射獵、宴客等場麵的。
秦時瓦當也向藝術化發展,就在瓦當這一小小的圖形空間內,我國古代聰明的匠師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天地,屬於我國特有的古代文化藝術遺產。
瓦當一般為泥質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純黃,黏性較好,沙石較少的黃壤土燒製而成。約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383年,雍城作為秦國都城,而首先成為秦瓦當的重要生產地區。後來,秦國遷都棟陽,又遷都鹹陽,情形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