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湯——明清城牆1
城牆是我國古代城市的傳統防禦設施,是由牆體和其他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明城牆是明代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思想指導下建成的。
城牆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係建造,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係列軍事設施,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牆頂可以跑車、操練,非常堅固。
明清城牆比較著名且保存完整的有江蘇南京古城牆、陝西西安古城牆、湖北荊州古城牆和遼寧興城古城牆等處。
集城池建造大全的南京城牆
在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屬吳國,相傳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此建立冶鐵作坊,鑄造兵器,取名冶城。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並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幹裏一帶,遂召見他的謀士範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範蠡城”。
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長隻有1000米多,占地麵積也隻有60000多平方米,稱作“越台”,這是南京有軍事城堡的最早記載。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時的南京也被人稱為“金陵”或者“石頭城”。
211年,孫權將其統治中心從鎮江遷至秣陵,並改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在清涼山麓金陵邑的舊址上興建石頭城,作為江防要塞,從這時開始,石頭城—直是南京的代稱之一。
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遷都建業,這是南京曆史上第一次成為封建王朝的都城。其後,繼東吳在南京建都的有東晉、宋、齊、梁、陳,史稱六朝,時達300多年。
六朝的建康都城大體依東吳舊製。南京以前唯有土牆籬門,480年改立磚牆。全城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部置宮城,南部置中央和地方各級衙署。宮城以北為皇家苑囿,居民則大多住在南城以外,以秦淮河和青溪兩岸最為稠密。
元代末年,朱元璋要大展宏圖,就必須要有穩定的根據地,這樣當時叫做“集慶”的南京城就進入了他的視線。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並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同時采用“高築牆”的政策建造堅固的城池,穩固應天府的根據地。
自1360年至元滅亡期間,朱元璋在政治、軍事等各方麵開始占絕對優勢。在此背景下,為建立新王朝、登基皇位,朱元璋在應天府城池的基礎上重新設計規劃,並於1366年開始大規模建造城池。南京明城牆600多年的風雨曆史由此開始。
明代對南京城牆的修建分為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幾大板塊。宮城,俗稱紫禁城,為都城核心,偏於南京京城的東隅,有禦河環繞。
1366年,朱元璋下令興建應天府宮城,經宰相劉伯溫勘測,宮城位置適合建在鍾山“龍頭”之前,因為此處有“帝王之氣”,這一帶正是南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去世所埋的燕雀湖所在地,於是,朱元璋便下令填湖來做宮城的基地。
朱元璋調集幾十萬民工填湖,由於湖廣勢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土石,所以在南京的民間有“遷三山填燕雀”的傳說。
據傳,當年由於湖水盈滿,填湖工程進展緩慢,朱元璋很焦急,多次來湖邊微服訪察,後采用了一個名為“田得滿”的老農“移三山,填燕雀”的計策,才填平了燕雀湖。
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後,為了避免地基下沉,朱元璋又命人在城牆下部鋪墊巨石,在宮殿下麵打木樁,並鋪砌磚石結構的大型下水道以穩固地基。盡管如此,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宮城還是出現了地基下沉的現象。
在當時,帝王宮城建設,一般是就南低北高的地勢而建,取意為步步升高,一代更比一代強,江山可以萬代相傳。
明宮城下沉後,呈南高北低態勢,依陰陽家之言,這是絕後和喪敗亡國的征兆。這令朱元璋追悔莫及,但此時他已經年老力衰,雖有遷都的願望,卻已力不從心了,隻好在一篇《祀灶文》中哀歎說:
興廢有命,唯有聽天。
南京宮城建成後,南北長達2500米,東西寬達2000米,平麵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分前朝三大殿和後庭六宮兩部分。在宮城城牆上開築城門有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和玄武門。
皇城是護衛宮城的最近的一道城牆。城牆上開築城門有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和北安門。
皇城的外圍,還築有一道都城的城牆以加強防衛。這部分都城的東南角,在通濟門附近與宋元時期的舊金陵城相接。
皇城興修完畢後,朱元璋就著手向北拓寬都城。但是,在開始時他還拿不定主意,究竟是沿著玄武湖南岸的覆舟山和雞籠山麓的六朝建康城北牆向西築,還是沿著玄武湖的西岸向北築。
起先,他是傾向於利用建康城北牆向西延伸到鼓樓和清涼山一帶的。雞鳴寺後俗稱為六朝“台城”的一段城牆,已在明代進行過加固和改築,並在雞籠山的北麓中斷。如果按照這一方案,明初的都城就隻有留下來的2/3大小。
事實證明,朱元璋後來廢棄了這一方案,而沿湖向北築城,這可能是更多地考慮了鞏固江防的需要。
但是,這個方案的工程量很大,沿線都是山岡丘陵地帶和人煙稀少的地方。於是,建造者先通過秦淮河的入江孔道,將建築材料從水路運到漢西門和龍江關一帶,再分段建築,並且充分利用了沿線的黃土丘陵,以增加城牆的高度。
最後分別自神策門向南,自雞鳴寺後向北築“後湖城”,充分利用了六朝時的“十裏長堤”,從而完成了應天府城的全部工程。
這座作為明代初年都城之用的應天府城,是明代我國最大的一座城池。即使與同一時期普天下範圍內的大城相比,也是首屈一指的。
傳說,朱元璋建築好應天府城以後,就帶著他的兒子們登上鍾山觀察都城的形勢。他們發現宮城離鍾山太近,如在山上架炮,皇宮很容易被擊中,而且還有一些其他重要製高點,也對城防非常不利。於是,朱元璋又於1390年下令建造外郭城。
這座外郭城主要是利用應天府城外圍的黃土丘陵築成,隻在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砌一部分城牆並開設城門16座,所以俗稱“土城頭”。它的周長號稱90千米,實際上隻有60千米左右,各段磚築的部分加起來計20千米。
外郭呈菱形,最北城門為觀音門,最東為麒麟門,最南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牆未合圍,留下南北兩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
從東郊的麒麟門起,向北經過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直到江邊的外金川門。從麒麟門往南,經過滄波門、高橋門、上方門、夾崗門、鳳台門、大小安德門、大小馴象門、江東門和柵欄門,也止於江邊,其中外金川門和柵欄門是明代晚期所開的。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南京有“外城門十八”。
明代南京城牆經曆600多年的曆史滄桑,仍舊昂然屹立,忠誠的守護著這座城市。它不僅是我國古都中保護最為完好的古代城牆,也是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最大的一座古代城牆。
有人形容南京明城牆是“人窮其謀、地盡其險、天造地設”,此言不虛,南京明城牆的四重城牆結構在世上獨一無二,不僅如此,其城門和牆體的建造、防排水與護城河的設計也顯示了非同一般的智慧。
城門是銜接城市內外的交通要道和觀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牆攻防戰中的焦點。為此,朱元璋等人在南京京城城門營建中,煞費苦心地數次對城門進行修葺、增築改製,以壯其勢、瞻其觀。
明初建城時,南京城共開城門13座,包括正陽門、通濟門、聚寶門、三山門、石城門、清江門、定淮門、儀鳳門、鍾阜門、盆川門、神策門、太平門和朝陽門。每座城門均有相當規模的城樓,並有數道木城門和千斤閘。
門址位置依據城牆形製不求對稱,依門而設的甕城有內、外之分,甕城的大小、形狀也不一樣。
甕城,古稱闉,又稱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外的附屬建築。多數為半圓形,少數呈矩形、方形等。外甕城城門取向不一,形成相對獨立的護衛城門的設施。
甕城是我國古代冷兵器時代長期戰爭實踐的產物,是我國古代城牆建造工程的一大發展,也是護衛城門建築形式中一種成熟的建築設施。
南京城牆的內甕城,一反我國傳統甕城建造的舊製,將前人把甕城設置在城門內的設想,大膽用於實踐,並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內甕城的形製,為明初南京城牆首創。
由於內甕城設置在城門的裏邊,就有條件設置甕洞,即藏兵洞,將城門守禦這一明顯的薄弱部位,變成防禦作戰中的強點,這是外甕城所無法做到的。
南京城牆城門的順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