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柱參全稱石柱子參,產於鴨綠江畔丹東寬甸振江石柱村,其上品可與山參媲美,不僅外形酷似野山參,而且藥用價值也近似。外行人難以辨認,就連內行人也常常看走眼。
相傳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山東七翁到遼東鴨綠江畔的深山老林裏挖野山參,發現了大量的生長年久、品質頂級的野山參。他們將成品野山參帶走,把幼參與參籽就地栽種,旁邊立了一個石柱,栽了一棵榆樹,作為標記。
此後人們便不斷到這裏采參,並安家落戶,逐漸摸索出一套獨有的栽培方式,發展成最接近野山參的獨有人參品種,這就是柱參,也稱石柱參。
後來老榆樹樹幹與石柱已緊密融合為一體,成為柱參悠久曆史的見證。
西北的無疆野馬塔裏木河
傳說許多年前,人們居住在一條大河邊,河水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人們都把這條河比做母親河,維吾爾語叫阿娜河。
有一年,阿娜河突然幹涸,一個叫塔裏木的小夥子實在看不下去,向部落首領請求:“為了大家都能活下去,我願不惜生命去找水。”
部落首領聽了很高興,問道:“塔裏木,這茫茫戈壁你到哪裏去找水呀?”
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說:“聽說大漠裏有一頭鹿能用它的雙角找到水源。要想找這頭鹿,隻要沿著阿娜河向上遊走6天,然後再向南部的沙漠裏走,就可以找到。”
塔裏木立即踏上了找水的路。他帶著父親給他的寶劍和心愛的熱瓦甫,沿著阿娜河向上遊走了6天,然後向南麵的沙漠走去,熱辣辣的太陽照得他又渴又累。
他進入一片梧桐林裏,想休息一會兒。剛坐下,隻見一個沙柱向他襲來,塔裏木大吃一驚,慌忙站起,沙柱在離他3米的地方停住了,他鬆了一口氣,靠在樹上慢慢地睡著了。
這時,一陣旋風把塔裏木扔向天空,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在另一個地方,他驚恐萬狀,茫茫沙漠什麼也看不見,塔裏木摸了摸身上,劍、幹糧和熱瓦甫都在。
忽然又一陣狂風過去,一頭鹿向他走來,他欣喜萬分跑過去。鹿對塔裏木說:“塔裏木,騎到我的身上吧,我帶你去找水。”
於是塔裏木騎上鹿背,鹿張開四蹄飛也似的向前跑去。跑了很久,他們來到一座大山前,鹿告訴塔裏木:“阿娜河的水就是從那個山洞裏流出來的。前不久,發生了一次山崩,一塊巨石剛好落在洞口把水堵死了。阿娜河就斷了流,要想讓水流出來,必須把那塊石頭挖開,但是,一旦巨石被挖開,你也得被吸進洞去了。”
聽了這話,塔裏木毫不猶豫地說:“鹿,謝謝你幫我找到了水,為了鄉親們能喝上阿娜河的水,我願去死。”
鹿看到塔裏木如此堅決,便說:“那就用你的寶劍在我角上輕輕地磨三下,你的寶劍就會鋒利無比。”
塔裏木舉起寶劍在鹿角上磨了三下,轉過身去在巨石劈了三下,隻聽“轟隆”一聲巨口向,巨石裂開了,一股清澈的泉水奔騰而下。但是,塔裏木卻被吸進了洞裏。
鄉親們聽到巨石的爆裂聲,又看到奔騰而下的大水,明白是塔裏木引來了水,當他們看見塔裏木心愛的熱瓦甫順水衝下來時,每一個人都不由失聲痛哭。人們為了紀念塔裏木,便把阿娜河叫做塔裏木河。
塔裏木河曆史悠久,古代“絲綢之路”分別從塔裏木盆地的南緣北緣,自東向西,穿越古城綠洲,經帕米爾高原西去,成為連接古代各國各族人民的紐帶,也是物質、文化交流的要道。世界三大古代文明的華夏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在這裏實現了交彙、融合。
2000多年來,塔克拉瑪幹沙漠不斷擴大,這條曾經把絲綢運到羅馬,把佛教典籍傳到中原的道路,被淹沒在了漫漫黃沙之下,而塔裏木河依然在流淌。
史籍稱塔裏木河為計戍河、蔥嶺河,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經》就有記載。在史書《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當時的塔裏木盆地被稱作“西域”。按北魏時酈道元所著的地理著作《水經注》記載,在北魏,也就是五六世紀時,塔裏木河是南北兩河流入羅布泊。
到了唐代,按我國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通典·於闐傳》小注講:
於闐河,名首拔河,亦名樹枝河,或雲黃河也,北流七百裏入計戎河,一名計首河,即蔥嶺南河,同入鹽澤。
蔥嶺南河一般均指葉爾羌河。《新唐書·地理誌》記載:
又六十裏至撥換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臨思渾河。
思渾河即今之塔裏木河。據此,推測唐代塔裏木河中上遊河網形勢與北魏比較無多大變化,仍分南北兩條。
“塔裏木”在古突厥語中,意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塔裏木河”一名見於《清史稿》,係維語,意為“無韁之馬”和“田地、種田”雙重含義。
塔裏木河流域及其源流和支流,都是古代主要灌區,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塔裏木河中下遊輪台、渠犁的灌溉工程。
漢宣帝時,西域都護府在焉耆、龜茲設營屯田,屯田軍民在今沙雅縣、新和縣修建很多渠道,引水灌田。塔裏木河下遊羅布泊地區,更是田疇成片、水網渠道縱橫的著名屯田區。
東漢時西域政治動亂,中原與西域關係受到嚴重影響,但疏勒、於闐、樓蘭、精絕等地的屯田還是斷斷續續進行了100多年。樓蘭城官署的宏大規模,就是這一時期由屯田軍民建築的。
隋唐時,塔裏木河流域的伊循、且末、焉耆、龜茲、烏壘、疏勒、於闐等地,“大開屯田”,“規模宏遠”。這些地區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因此成為農田水利開發的重點地區。
設在龜茲的西域最高權力機構西域都護府,分別設置了“掏拓所”和“知水官”等各級專管農田水利的機構和官吏,每年負責組織軍民整修土地,修建水利工程。
在漢唐時期,由於中遠和西域交流密切,塔裏木盆地的舞蹈、音樂、服飾、工藝、農桑技藝以及語言、文字、傳說等,與中原文化發生深刻交流和滲透。
曆史上,塔裏木河流域出現過眾多的綠洲城邦,這些在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城市遺跡有龜茲、樓蘭、且末古城、尼雅古城、皮山城、圓沙古城、卡拉當格古城、喀拉墩古城、伊循城、安迪爾古城、丹丹烏裏克古城等。塔裏木河流域及周圍,已發現的古城遺址,就有四十餘座。
龜茲古國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曾經是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佛教從印度先傳入這裏,形成“西域佛教”後,再傳入中原。
石窟則是佛教藝術的重要形式,通過建築和壁畫來宣傳佛教教義。龜茲石窟窟群比較集中,壁畫內容豐富,不僅有表現佛教故事的壁畫,還有大量表現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畫。
龜茲石窟是一部古龜茲文化的百科全書。而在龜茲石窟群中,始鑿於東漢末年的克孜爾石窟被視為群芳之冠。
龜茲在東晉時期出了一位名人叫鳩摩羅什,是當時公認的包括天竺和中原在內,佛門在世第一高僧。前秦君主苻堅仰慕他的名望,派遣駐守在嘉峪關的大將呂光前往邀請。誰知龜茲國國王不肯答應。呂光大怒,領30000鐵騎,破了龜茲城,強行帶走高僧。
鳩摩羅什沿著塔裏木河,離開了故國,他後來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他率弟子僧肇等800餘人,對佛教幾乎全部關鍵名詞都給出了詳細、深入淺出的解釋,深受群眾喜愛,因而廣為流傳,對於佛教在我國的發展和普及,鳩摩羅什居功至偉。
647年,唐朝在龜茲設立安西都護府,統轄龜茲、於闐、疏勒、碎葉等廣大地區。唐高宗李治年間,唐王朝又將西域都護府升格為安西大都護府,移置於龜茲。
這期間,各類軍事家、外交家、文人、商賈、高僧等人物雲集龜茲,給龜茲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而龜茲的很多飲食、歌舞、生活習慣等,也傳播到了當時最大的城市長安。
據《新唐書》等史書記載,僅“龜茲樂”就配有18種樂器演奏,主要有琵琶、觱篥、羯鼓等彈撥、打擊、吹奏樂器。
唐朝詩人李頎著有《聽安萬善吹篳篥歌》,詩文中寫到了一種從龜茲傳播到大唐的歌舞樂器:
南山截竹為篳篥,此樂本自龜茲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傍鄰聞者多歎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飅,九騅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華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塔裏木河曆史上源流眾多,水係複雜,主河道遊蕩不定。塔河上遊有三源,阿克蘇河源出於天山山脈,葉爾羌河及和田河源出於喀喇昆侖山脈,在阿瓦提縣肖夾克附近彙合後稱塔裏木河。
在塔裏木河尉犁縣以南折向東南,穿過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東北部,注入鐵幹裏克的大西海子水庫。塔裏木河在曆史上曾多次改道。後來主流下遊北移,東流沿孔雀河注入羅布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