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之美——南方河流2(1 / 3)

奔騰之美——南方河流2

西南天險激流的怒江

很久以前,在西南有一片廣闊的草原,草原上有一個英俊驍勇的藏族青年名叫紮西平措,他能馴服最烈性的野馬。

紮西平措總是騎著他的飛龍駒馳騁在廣闊的大草原。每當他吹著心愛的牧笛,藏家的姑娘小夥都會不由自主地陶醉,忘記了所有的辛苦和疲勞。

這其中,就有美麗的姑娘玉瓊梅朵。玉瓊梅朵和紮西平措從小一起長大,一起喝著馬奶酒與酥油茶,一起在草原上放牧和嬉戲,在村民們眼中,他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隨著年齡的增長,玉瓊梅朵由天真可愛的小女孩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紅撲撲的臉蛋就像是夏日濃情的晚霞,明亮的雙眼就像是天山的明月,聲音有如寺廟門前懸掛的風鈴。

紮西平措深愛著玉瓊梅朵,他們常常依偎著坐在像白雪一樣的羊群身邊,紮西吹奏著笛子,梅朵輕聲哼唱,廣闊的草原就像綠色的海洋將他倆包圍,一切是那麼的幸福祥和。

為了做紮西的新娘,梅朵為自己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其中就有一條她花了三年零三個月織就的氆氌,那上麵織的是雪白的羊群和氈房,還有一家三口幸福的笑臉,這包含了梅朵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和期盼。

每當織這條氆氌的時候,梅朵總是幻想著紮西騎著飛龍駒,帶著他一大幫兄弟熱熱鬧鬧來迎娶自己的場景,臉上不由自主泛起羞澀的笑容。

經過三年零三個月的時間,氆氌終於織就了,梅朵迫不及待地想把這條飽含著心聲和期盼的氆氌送到紮西的手中。

就在這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天忽然暗了下來,一陣猛烈的狂風向梅朵刮了過來,梅朵手中的氆氌被狂風刮了出去,一陣陰森的笑聲從天空中傳來,原來是雪山上的惡魔。

梅朵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織就的氆氌被旋風越刮越遠,心裏又氣又急又怕。

紮西聽到了梅朵的呼救聲,跳上飛龍駒朝梅朵呼喊的方向急馳而去。紮西的飛龍駒很快就到了旋風的跟前,紮西的頭發被吹得淩亂,眼睛被風中細沙紮得刺痛,但紮西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他一把拉住氆氌,惡魔在另一頭也死命地拉著不放,於是,一條氆氌在他們手中被拉來拉去。

風越來越大,天色暗得像一片濃墨。可是,不管怎樣,紮西都不鬆開他的雙手。惡魔變得急不可耐,掏出一把大刀朝氆氌砍去,“哧啦”一聲,氆氌頓時被割成了兩截,紮西狠狠地從飛龍駒上了出去。

他身上的哈達飄落,越變越寬,越變越長,忽然間就變化成一條大江,橫在了他的身前。

過了很久,紮西才慢慢地睜開了眼睛。狂風不知何時已經停了,那半條氆氌還在紮西手上,當他從草地上爬起來,卻被眼前的景象給驚呆了,一條壯闊的大江橫在了他的麵前!

他四處張望,卻不見了梅朵的影子,他著急了,他不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焦急而憤怒,他擔心梅朵是不是被狂風給刮走了,他大聲地喊著梅朵的名字:“玉瓊梅朵!玉瓊梅朵!”

可是,任憑他怎麼呼喊,都隻有奔騰的江水在他耳邊呼嘯……紮西喊了幾千遍幾萬遍,嗓子啞了,喉嚨幹了,他一遍一遍的呼喊,一遍一遍的流淚……七天七夜過去了,紮西滴水未進,紮西的眼淚彙聚成河流,流進了大江裏,江水越來越磅礴了……

終於,在第七天的時候,梅朵出現了。可是,她卻出現在了江的那頭。她匍匐在地上,紅著雙眼,遙望著紮西,澀著嗓子在喊:“紮西平措,紮西平措,紮西平措……”

紮西遙望著心愛的人,他流幹了最後一滴眼淚,他最終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慢慢地,慢慢地倒了下去……一條大江隔斷了所有的愛戀,阻隔了……

紮西和梅朵最終都笑了,因為他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人,他們死後在大江的兩岸化成了兩座大山,隔江遙望。紮西的飛龍駒一直在守候著主人,最後也化成了一座石山。而這條隔斷兩個生死相依戀人的大江,被人們稱為怒江。

怒江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因怒族居住兩岸而得名,又稱潞江。又因江水深黑,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把它稱為“黑水河”,傈僳語稱怒江為“怒民刮”,即怒族人在的地方。

怒族是怒江峽穀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怒族把怒江稱為“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稱,“日美”就是“江”,意為怒族人居住區域的江。

在2400年前的戰國時期,以保山為中心的怒江區域,曾崛起過一個支係龐雜的族群“哀牢夷”,創立了存續數百年之久的哀牢政權和獨具特色的“哀牢文化”。

兩漢時期,隨著中原王朝開疆拓土,哀牢王柳貌內附,永昌郡設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此後,怒江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管轄之內。唐朝時,怒江流域被南詔國納入版圖,怒江岸邊的蘭坪、碧江、福貢、貢山等地屬劍川節度;瀘水屬永昌節度。

南詔受中原文化影響十分深入,出過南詔驃信、楊奇鯤等很多著名的詩人。下麵這首《星回節遊避風台與清平官賦》為南詔驃信尋閣勸所做:

避風善闡台,極目見藤越。

悲哉古與今,依然煙與月。

自我居震旦,翊衛類夔契。

伊昔頸皇運,艱難仰忠烈。

不覺歲雲暮,感極星回節。

元昶同一心,子孫堪貽厥。

宋朝時,也就是雲南大理國時期,蘭坪設蘭溪郡,屬謀統府,碧江、福貢、貢山屬蘭溪郡,瀘水屬勝鄉郡。

南宋著名詩人程公許的長詩《瀘水清》,記述了當時怒江兩岸的民族關係:

瀘水清,瀘水之清如鏡平。

蜀江西來流沄沄,內江胥命如逡巡。

兩江合處聳百雉,表裏益梓巴夔分,如戶有限齒有唇。

雲南與夜郎,甫隔東西鄰。

山川之險守在人,武侯氣焰千古猶長存。

有來範侯人中英,蜀國忠文之子孫,清姿勁氣排秋旻。

立朝物望高縉紳,睥睨眾醉某獨醒。

烏台縱好羞呈身,十年江海心朝廷。

……

瀘水在明末清初推行土司製。清康熙時,實行改土歸流,設蘭州知州。

怒江兩岸居住著傈僳、獨龍、怒、普米、白、藏、漢等22種民族,其中世代居住本地民族為傈僳族、怒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普米族。這些民族有著各具特色的生活、服飾、飲食和文化習俗。

雪山林海、急流飛瀑、岩峰峽穀、汩汩溫泉、座座溶洞、高山湖泊,配之以傈僳族傳統的對歌,澡塘會、刀杆節,充滿神話色彩的怒族鮮花節和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的獨龍族剽牛祭天活動,以及各民族的婚姻習俗、衣食住行、喪葬禮儀、祭祀活動、圖騰崇拜等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更是給怒江大峽穀增添了不少情趣。

怒江岸邊的保山市,原名哀牢,後因秦時呂不韋後裔遷居保山金雞,改名不韋。自東漢以後,始稱永昌。明嘉靖年間以後更名為保山。

怒江上遊為那曲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內部,由怒江第一灣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東部的平淺穀地,入雲南折向南流,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流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

怒江在西藏嘉玉橋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之間的峽穀中時才正式叫怒江,嘉玉橋至雲南瀘水縣為怒江的中遊。

進入雲南境內以後,怒江奔流在碧羅雪山與高黎貢山之間,西岸高黎貢山的峽穀高差達5000米,東岸碧羅雪山的峽穀高差達4000多米,山穀幽深,危崖聳立,水流在穀底咆哮怒吼,故稱“怒江”。雲南省瀘水縣以下為下遊,河穀較為開闊。

怒江大峽穀全長316千米,兩岸山嶺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它落差大,水急灘高,有“一灘接一灘,一灘高十丈”的說法,十分壯觀。兩岸多危崖,又有“水無不怒古,山有欲飛峰”之稱,每年平均以1.6倍黃河的水量像駿馬般地奔騰向南。

納瓦底至大興地之間,有一段傈僳族語稱為“臘瑪登培”,意思是“老虎跳”。峽穀逼仄,石壁陡峭,兩岸距離最窄處隻有10米。江邊怪石嶙峋,有一塊黑色巨石穩立江心,雖常受激流衝撞,卻傲然不動。

怒江大峽穀山高、穀深、水急,兩岸白花飄香,山腰原始森林鬱鬱蔥蔥,冬春兩季冰雪覆蓋,景色如畫。福貢石月亮是穀中的一大奇景,在海拔3300多米的高黎貢山頂,通著一個百米見方的圓形大窟窿,從幾百裏外遠眺,在莽莽蒼蒼的山頂上,透過洞口窺望西邊的明亮天空,宛如一輪高懸的明月。這個“明月”,當地人民稱為“亞哈巴”。

臘烏岩瀑布泉水從高山懸岩中湧出急流,到堅硬的臘烏岩頂端泉水突然飛流直下,形成神奇飛瀑。從遠處望去,仿佛一條長長的白雲彩帶從天而降,漂浮在鬱鬱大地上,光彩奪目,十分壯觀。

怒江流經雲南貢山縣丙中洛鄉日丹村附近,由於王箐大懸岩絕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流出300餘米後,又被丹拉大山擋住去路,隻好再次調頭由西向東急轉,在這裏形成了一個半圓形大灣,為怒江第一灣。

灣中心有一個村子叫坎桶村,這裏江麵海拔1700餘米,氣勢磅礴,灣上怒江台地平坦開闊,高出怒江500米,構成三麵環水的半島狀小平原。小平原四周景物宜人,堪稱峽穀桃源。

丙中洛自然環境奇特、壯觀,特殊的地理環境使丙中洛靠南邊的地方有一天兩次日出日落的奇妙景觀。

冬至上午,太陽從碧羅雪山緩緩而出,太陽在狹長的天空行走不到兩個小時,就匆匆地落入矗立在丙中洛西南角的貢當神山背後,時隔半個小時,太陽又一次從貢當神山背後露出萬道霞光,半個小時後才落入高黎貢山的背後。

在丙中落台地北端,是一路夾江而行的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兩座絕壁從江邊垂直而起,直衝雲天,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寬的巨大石門,怒江從石門中噴湧而出,奔瀉而下,當地人稱它為南禮牆,又根據地形地貌,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石門關。

石門關不僅雄偉壯麗,粗獷凝重,據說從前兩岸居民往來,必須等到怒江水退潮時從沙灘走過,因為兩岸的峭壁根本無法立足,也無法固定溜索。一到水漲,淹沒了沙灘,路斷難行,就是猴子、岩羊也過不了石門關。

怒江之上,還有許多雄關要隘,著名的雄關,有南部的臘早崖、福貢的臘烏崖、臘竹底崖,瀘水的亞碧羅石峽等,都是奇峰異石,壁立千仞,直插江心。

沿江飛流瀑布,急流險灘,到處可見,有福貢的臘烏崖瀑布,瀘水的登埂河滴水崖,賴茂滴水崖,獨龍江馬庫“哈巴統稱”等。急流險灘,有萬馬灘、尖山灘、閻王灘、響石灘等。在碧羅雪山和高黎山山頂,還有大大小小的高山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