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精華——溪泉靈性3(2 / 3)

黑虎泉為一天然洞穴,高2米,深3米,寬1.7米。洞門由青石砌壘,上有巧石懸掛,下有頑石齧波,左右秀石錯落。洞穴隱露,從遠處望去,內有一巨石盤曲伏臥,上生苔蘚,顯得黑蒼蒼,如猛虎深藏於其中。

黑虎泉泉水湧量僅次於趵突泉,在濟南眾泉中占第二位,每日最大湧水量約4.1萬立方米。黑虎泉池南壁並列三個石雕虎頭,泉水流過暗溝,經三個石虎口噴出,取“口內懸河”之意,波瀾洶湧,水聲喧騰。池北為一水閘,水在此形成水簾,泄入護城河中,形成瀑布。然後流進長約13米、寬約9米的石砌方池中,池內泉水清澈,青藻漂浮。

池北為一水閘,水漫流形成水簾,泄入河中。泉水從巨石下湧出,湍擊巨石,發出粗獷的鳴響,再加半夜朔風吹入石隙裂縫,驚人的吼聲回蕩於洞中,酷似虎嘯,故稱黑虎泉。

明代崇禎六年由“三齊文獻”之稱的濟南人劉勅曾對黑虎泉做過繪聲繪色地描述:

噴珠飄練,澄澈可鑒眉睫。泉溢而出,轟轟下瀉,澎湃萬狀,飄者若雪,斷者若霧,綴者若流,掛者若簾,瀉為圓池,名曰太極。池中屹然一巨石,水石相擊,珠迸玉碎,瀠洄作態,其聲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擊缶……十丈外蒙蒙灑人。

明代著名詩人晏壁所編著的《濟南七十二泉》詩, 寫出了黑虎泉磅礴的氣勢:

石皤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

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

明代詩人晏壁所作的《濟南七十二泉·黑虎泉》一詩,生動刻畫出了黑虎泉的聲貌:

石蟠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

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

在明嘉靖年間,黑虎泉洞穴上方曾建有黑虎廟,院內院外,花木扶疏,景色佳麗。後來,在黑虎廟舊址新建的一處小庭院院內,東有月門、茶亭,西有曲廊小亭,假山疊布,洞壑迂回,幽靜蜿蜒,清雅宜人,遊人登臨其中,賞泉觀景,休憩其中,令人心曠神怡。

珍珠泉是濟南的第三大名泉,位於大明湖南側。池中泉眼甚多,依欄觀賞,泉從沙際而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與池中成群鯉魚吐放的水泡相融相伴,構成“鯉魚戲珠”的勝景。

又因平地湧泉,水泡升騰,如瀉萬斛珍珠之勢而得名,故稱為珍珠泉,又名“北珍珠泉”。因為在濟南,有兩個名叫“珍珠泉”的地方。一個屬於黑虎泉泉群,位於娥薑水東端南岸的珍珠泉,另一個則是大明湖南側的珍珠泉。因方位之別,前者稱為“南珍珠泉”,後者稱為“北珍珠泉”。

無論是珍珠泉水泡冒湧的密度,還是水泡冒湧的廣度,南珍珠泉都不如北珍珠泉,如果把前者比為小家碧玉的話,那麼後者則無愧為大家閨秀。

一池串串的“珍珠”疏密有度地輔排在整個泉池中,顯出一派雍容大度。欣賞此泉,會產生一種宏闊而又沈靜的感覺。

珍珠泉平實而又美麗,泉池四周的漢白玉欄杆像一襲潔白的圍裙,襯得這位綠色夫人更加端莊。池邊設有樓台,稍示距離的岸柳與古樹,謙恭地侍候著前來光顧的遊人。池麵水平如鏡,沒有波瀾,池水清澈見底,好看處,全在池中。

如此美麗的泉水,自然引來無數的讚美。明代詩壇“前七子”之一濟南邊貢曾賦詩詠讚珍珠泉曰:

曲池泉上遠通湖,百尺珠簾水麵鋪。

雲影入波天上下,蘚痕經雨岸模糊。

閑來夢想心如見,醉把丹青手自圖。

二十六年回首地,朱闌碧樹隔“方壺”。

這位詩人相隔26年還在掛念著珍珠泉,可見珍珠泉的魅力之大。清朝學士王昶在《遊珍珠泉記》中所述:

依欄矚之,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麵。瑟瑟然,累累然。

清朝乾隆皇帝到濟南看到珍珠泉大為讚賞,遂寫下了一首長詩,其中有句:

濟南多名泉,嶽陰水所瀦。

其中孰臣擘?趵突與珍珠。

趵突固已佳,稍藉人工夫。

珍珠擅天然,創見訝仙區。

卓冠七十二,分彙大明湖。

在這位皇帝眼裏,珍珠泉比趵突泉還美,它的天然之美,可以居七十二名泉之冠。珍珠泉泉池長42米、寬29米,呈長方形,麵積為1240平方米。周圍砌以雪花石欄,岸邊楊柳輕垂,泉水清澈如碧,一串串白色氣泡自池底冒出,仿佛飄撒的萬顆珍珠,迷離動人。

池中的遊魚,往往會與遊人湊趣。或許它們胸中自有萬貫珠璣,自恃其能,致力與泉眼較量,它們也時時處處奮力地吐著珠璣,與來自珍珠泉底的珠璣相媲美。有時雙珠結對汩汩而上,有時雙珠相擊玉碎無影,而無窮無盡的新珠又相繼而生,“珍珠泉”真是“珍珠”無盡啊!

珍珠泉的西北角有濯纓池,是由泉水彙聚而成,泉水向北流經百花注洲後進入大明湖。珍珠泉區為一座清雅的庭園,鬆柏蒼翠、楊柳低垂,泉池樓閣錯落有致。園內羅鍋橋西側,有一株高五、六米的宋代海棠,具有千年的曆史,相傳是濟南太守曾鞏所栽種的。

在珍珠泉周圍有許多小泉,如楚泉、溪亭泉、舜泉、玉環泉、太乙泉等,被統稱為珍珠泉泉群。

五龍潭也叫烏龍潭、龍居泉,位於濟南舊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南臨趵突泉,北接大明湖,是濟南的四大泉群之一。五龍潭昔日潭深莫測,每遇大旱,禱雨則應,因此元代有好事者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自此便改稱五龍潭。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五龍潭為淨池,是大明湖之一隅。五龍潭的四周,有很多曆代建築,有大明寺、客亭及古曆亭。

古曆亭,就是日曆下亭,因曆山而得名。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記載:

濼水北為大明湖……此水便成淨池也,池上有客亭……

據元代方誌編纂家、曆史地理學家於欽編寫的《齊乘》中記載,淨池就是五龍潭。由史實可見,北魏時的日曆下亭就是《水經注》中所說的客亭,是官家為迎賓接詔所建。唐朝大詩人杜甫就在此賦《陪李北海宴曆下亭》詩一首,自此已有古亭之稱。

據史書《舊唐書》記載,天寶元年,齊州改為臨淄郡,所以當時也稱此亭為臨淄亭。在唐末,曆下亭隨著古大明湖的消失而消失。

在唐朝時有“水練寨”之稱的五龍潭,這裏是先賢舊地,建有秦瓊祠堂,遂有秦瓊府邸的傳說。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浩在《複龍祥觀施田記》中說:

聞故老言,此唐胡國公秦瓊第遺址,一夕雷雨,潰而為淵。

後來,經過秦氏後裔的考證,五龍潭處並沒有秦瓊府第,隻有先賢所建的唐代胡國公秦瓊祠堂,並且也不屬五龍潭秦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