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頂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質也逐漸聚集起來,越積越高,形成直立的筍狀柱體,叫石筍。石筍常與石鍾乳上下相對,日久天長,有些石鍾乳與石筍連接起來,就成為石柱。
石鍾乳和石筍都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那些頂天立地的“靈芝柱”,就是石筍和石鍾乳對接起來之後形成的。
雙龍洞有著燦爛悠久的曆史文化,文化遺產博大豐厚。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鍾情,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軾、李清照等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近5000多字的遊記。
雙龍風景名勝區分為雙龍洞、黃大仙、尖峰,雙龍洞山、赤鬆山、大盤天和家園裏六大景點,其中雙龍洞和黃大仙為核心景區,主要景點為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桃源洞、金華觀和黃大仙祖宮等。
雙龍風景名勝區的文字記載已有 2000 多年的曆史,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稱“第三十六洞天金華山”。宋朝名相王安石讚為“橫貫東南一道泉”。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四次遊曆金華山,對著名的“金華三洞”作了如下概括:
朝真以一隙天光為廳,冰壺以萬斛珠璣為異,而雙龍則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雙龍風景名勝區所處的金華山算不上險峻奇絕,但由於早在東漢時期道教文化鼎盛,被稱為“江東名山”,與“五嶽”齊名。
尤其是黃初平經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寫進《神仙傳》被尊為黃大仙後,“叱石成羊”的故事廣為傳播,金華山香火鼎盛,遊人絡繹不絕,成為名冠江南的道教名山和道教聖地。
[旁注]
摩崖石刻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岩畫。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曆史內涵和史料價值。
杜光庭 字聖賓,號東瀛子,縉雲人。僖宗時,如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製。隨僖宗入蜀,後來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等。
黃初平 後世稱為黃大仙,著名道教神仙,出生於浙江省金華。原是當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在金華山中修煉得道升仙。宋代敕封為“養素淨正真人”。在港澳台,東南亞流傳甚廣。
叱石成羊 牧羊童黃初平入金華山修成神仙,能叱石成羊。後遂用“叱石為羊、叱石羊歸、初平叱羊、動石為羊、初平叱石、牧羊金華、金華牧羊”等指得道成仙,或稱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
徐霞客 (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我國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6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開辟了地理學上係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孟浩然 (689年~740年),唐代詩人,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著詩200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李清照 (1084年~1155年),號易安居士。我國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
[閱讀鏈接]
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知道後,就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
青龍和黃龍因觸犯了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了雙龍洞內,但雙龍仍然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
雙龍洞內石鍾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40餘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