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女的姑姑名叫貢嘎仙姑,就住在康巴打箭爐的木雅·貢嘎雪山。
山水之冠——天水麥積山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因山體呈圓錐狀,酷似農家的麥垛而得名。風景區內氣候條件較好,冬天不冷,夏天不熱,譽有西北江南之稱。
麥積山風景區內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形成自己獨特的山水景觀,觀賞及藥用植物品種繁多,珍禽奇獸較為豐富,有些已為國寶。
其中很多是園林中的珍品,如:黃花杠柳、蒼鬆、翠柏、雲杉、冷杉、水杉、白皮鬆、紅豆杉,玉蘭樹等。動物資源有珍禽奇獸,如:熊、黃羊、野豬、麂子、鹿、麝、紅腹錦雞和鸚鵡等。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包括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一個古鎮街亭溫泉景區。
麥積山風景區北跨清渭、南攜嘉陵,地處我國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線,又是東南、西北季風交替帶,蘊有南北兼備的各種野生觀賞植物和藥用植物。
麥積山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的一座孤峰,著名的麥積山石窟便開鑿在此峰之上,石窟主要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雕塑和壁畫,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之稱,是我國的四大石窟之一。
此外還有雕巢峪、羅漢岩、香積山風景小區,有天池坪、嚴山瀑布景點及秦文公墓等古遺址。
麥積山山勢險峻,林木蔥蘢,泉水清澈,飛瀑如練,風光旖旎,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譽。加之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著名的避暑勝地。
據《玉堂閑話》和《秦州誌》記載,風景區內山巒疊翠,群峰聳峙,風景特別優美,尤其是煙雨籠罩,橫雲飛渡之際,猶如進入海市蜃樓的幻景。
仙人崖景區位於天水市東南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麥積山石窟的東北方向,始於南北朝,距今近1600年。宋代稱“華嚴寺”, 明代永樂皇帝賜名“靈應寺”。相傳此處過去常有高人隱居於此修行,故名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由三崖、五峰、六大寺組成,知名景點有“仙人送燈”、“淨土鬆濤”、“仙水湖光”等,其景色兼具北方的雄奇和南方的秀麗,景景相連,猶如仙境。其中位於朱家後川的淨土寺,是天水最有名的佛教淨土宗寺院,現為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廟。
仙人崖景區自然風景秀麗,人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自南北朝以來,曆代在這裏均有建築和泥塑雕像,遺憾的是遺存較少。長期以來,這裏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仙人崖景區主要由石蓮穀、仙人崖、羅漢溝、淨土寺、瀑布崖、翠英山和哭禱峽等景點組成。其中仙人崖由三崖、五峰和六寺組成。
三崖,即東崖、西崖和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即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
在這一景點中最宏偉壯觀的是由“五峰”和羅漢溝群峰共同構成的“十八羅漢朝玉帝”的景象。在這裏現保存有北朝、宋、明、清等朝代的塑像194尊,壁畫87平方米,永樂年間的珍貴銅佛像5尊。以及明清兩代建造殿宇27座54間,多數建於天然岩庵下和巉岩奇峰顛。
石門山位於甘肅天水市北道區東南的隴南山區,素有“甘肅的小黃山”之稱。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隻有一條小路連接南北兩峰,且南北峰之間的聚仙橋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渾圈,狀若門楣 ,故名石門山。相傳有虎豹出沒,俗稱臥虎台。
石門山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無量殿、玉皇殿和鍾樓,峰間架通仙橋亭,從石門山腳下五陽觀登山,上十八盤,山勢蜿蜒,環繞攀登,古雅崢嶸的殿閣台榭掩映於白雲翠微之中,景色迷人。
街亭溫泉景區位於石門景區以西,街亭溫泉乃天賜之水,其蘊萬裏山脈之氣象,溶玉宇蒼天淨水於泉台,奔秦嶺西峽而湧出。南臨麥積山,北依杜甫草堂,西迎石門奇峰仙人崖,東眺伏羲始祖卦台山,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街亭溫泉,礦物質含量極為豐富,沐浴之後,肌膚滑若凝脂。昔日溫泉僅為帝王將相獨享,而今已為尋常百姓樂見。泉水更兼保健醫療之功效,對於冠心病、糖尿病、皮膚病和類風濕關節炎等多種常見疾病有很好療效。
曲溪景區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四大景區之一,位於麥積山東南處。曲溪以山稱奇,以水叫絕。景區內山幽林靜,山岡上霧繚粼粼,純自然風情極濃。清清溪流,溪水時而跌宕起伏,時而波平如鏡,“曲溪”之名由此而得。
曲溪景區純屬自然景觀,它深藏在小隴山林區茫茫的林海裏,人跡罕至,景色佳妙。這裏曲水波光粼粼,林木蔥蔥鬱鬱,峻嶺巍然聳立,奇石千姿百態,山峽陡峭險要,遊人至此,仿佛進入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卷。
曲溪之景,妙在因水得靈得秀,見清見幽。曲溪之水,於魚娃娃口接納冷水河,自東北向西南蜿蜒經流,其間或過峽穀,或經寬岸,曲曲折折,步移景異,有“曲溪十八彎”之稱。
[旁注]
秦文公 嬴姓,趙氏,秦襄公之子,春秋時秦國國君,公元前765年至公元前716年在位。公元前761年秦文公從西垂宮率700人“東獵”,建立新都,公元前753年初設史官記事,公元前750年收編岐山的周朝遺民,領地擴展到岐山。是時秦人始完全定居從事農業。
《王堂閑話》 筆記小說,五代王仁裕所撰,是王仁裕筆記小說的代表作,在我國小說史上占有較高地位。內容主要涉及唐末五代時期中原、秦隴和隴蜀地域的史事和社會傳聞,多數為王仁裕親身經曆或來自於同時期當事人敘述的記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淨土宗 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念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淨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糧。淨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淨土為歸。我國淨宗十三祖分別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及印光大師。
杜甫草堂 又稱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原是當年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由後人重建得以保存並成為紀念杜甫場所。現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為了紀念我國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
[閱讀鏈接]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18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兩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曆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至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
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我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十八”是一個吉數,我國文化中的許多數量表達都用“十八”,如 “十八般武藝”、“十八學士”等。佛教中也有許多“十八”,如 “十八界”、“十八變”、“十八層地獄”等,“十六羅漢”變為“十八羅漢”顯然與這種“十八”情結有關。
2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