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全球十大新聞人物
特別策劃
作者:本刊編輯部
曼德拉
2013年12月5日,“南非國父”曼德拉與世長辭。12月10日,全世界近百名政要雲集曼德拉的葬禮致以哀悼和緬懷,西方發達國家在其身上找尋著“民主的價值”,而發展中國家則在其身上找尋著“反對殖民壓迫爭取自由的價值”,這一刻,曼德拉包容性的“和解”精神超越了一切,征服了世界。曼德拉的一生可謂“光輝歲月”:不惑之年創建非國大軍事組織——“民族之矛”並擔任總司令,後遭逮捕並忍受長達27年牢獄之災;年邁古稀之際重獲自由並積極推動南非民主轉型,後成為新南非首位黑人總統,任期將滿後辭去非國大主席職務,不再參加總統競選。然而,曼德拉終究隻是一位偉人,民主轉型後的南非並沒有完全實現經濟與社會的轉型,非洲大陸也遠沒有實現複興,世界更遑論再無幹涉與壓迫。從這種意義上講,曼德拉精神仍會延續。
撒切爾夫人
2013年4月8日上午,政壇“鐵娘子”、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因中風去世,享年87歲。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一直以強硬作風和鐵腕形象著稱。她堅定捍衛英國主權,不遠萬裏發動馬島戰爭;她力排眾議推行自由化改革,打擊工會摧毀福利,挽救了英國經濟;她堅決反對加入歐盟,為維護國家利益不惜與整個歐洲爭吵;她創立的政治哲學——撒切爾主義至今仍在影響著英國政壇,被許多國家所推崇。歌頌她的人懷念撒切爾夫人當政的“強人時代”,期待陷入困境的歐洲能有一位像撒切爾夫人般強硬的領導人橫空出世,拯救歐洲;批判她的人指責她不計後果的改革為英國帶來劇痛的同時也留下了諸多後遺症——傳統社會瓦解、貧富差距拉大、失業率飆升。不論對她的評價多麼毀譽參半,有一點不可否認——撒切爾夫人重塑了英國,影響了世界。
查韋斯
通過修憲打破任期限製、四度當選委內瑞拉總統、執政時間長達15年之久的“鐵腕人物”查韋斯終究沒有抗爭過病魔的撕扯,於2013年3月5日離開人世,其傳奇的人生亦隨之謝幕。回顧以往,查韋斯對內推行經濟社會發展計劃,深得民心;對外以“反美鬥士”自居,成為拉美左翼力量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他的離世對有些國家而言“如釋重負”,對另外一些國家而言則“悵然若失”。無論他國如何看待,麵對生命的終結,查韋斯本人悲愴的哭訴——“上帝,請賜給我生命,因為我還要為這個國家和這些人民做更多的事,不要帶我走”——則體現了其對生命的不甘,對未竟事業的擔憂。查韋斯的離世不僅為委內瑞拉的未來發展增添了不確定性,而且使拉美左翼領導權陷入了真空。馬杜羅能否繼承其政治遺產,完成其使命,仍有待觀察。
魯哈尼
2013年6月15日,溫和保守派人物哈桑·魯哈尼獲得50.71%的選票,出人意料地在伊朗總統首輪投票中擊敗所有強硬保守派競選對手,當選伊朗第11屆總統,以“黑馬”姿態打破了2009年政治風波後的伊朗政壇沉悶局麵。
作為此次大選唯一一位神職人員,魯哈尼擁有法學博士學位並熟練掌握六門語言,曾擔任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首席核談判代表。上任後,魯哈尼一改伊朗長期以來的強硬外交路線,對西方國家接連發起“魅力攻勢”,甚至在美國掀起了一股“魯哈尼旋風”,而伊核問題初步協議的達成更是打破了伊核談判十年僵局,國際社會減輕對伊製裁也為魯哈尼推動伊國內經濟改革提供了空間和契機。盡管如此,伊核談判之路依然曲折漫長——美國留有底牌,不斷試探;以色列強烈反彈,高調“拆台”;哈梅內伊肯定協議,強調底線;伊強硬保守派發出質疑,高度施壓。在此背景下,“魯哈尼旋風”到底能否驅散籠罩在伊朗上空的層層烏雲,為伊朗人民帶來平和安寧的美好明天,值得國際社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