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11”地震後的日本核困境(1 / 3)

“3·11”地震後的日本核困境

焦點透視

作者:文德盛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裏氏9.0級特大地震並引發海嘯,導致東京電力公司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有核曆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核電站爆炸與核泄漏事故。此次核事故暴露了日本長期以來在核領域存在的問題,國家和民眾正在為之付出沉重代價,日本也因此陷入核困境。

一、日本發展核電的戰略考量

(一)汲取曆史經驗教訓,提高能源自我保障。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能源消耗排世界第四位。但眾所周知,日本是個能源極度貧乏的國家。戰後,發展核電成為日本提高能源自給率,確保能源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曆史上,日本的能源自給能力隻有4%,僅能滿足全國一年當中15天的需求,所以每年需要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並在保障必要能源儲備的同時將進口能源加工轉化為電力等二次性能源。二戰期間,美國切斷日本80%的石油供應,日本因此瘋狂發動戰爭偷襲美國。經過戰後50多年的努力,地震前,日本的能源自給率提高到了20%左右。

(二)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布局能源結構。目前,日本全國的電力消耗量是1兆零362億千瓦。1973年、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促使日本調整石油占比高達能源供應70%的現狀,大力開發煤電、天燃氣發電與核電。截至2006年,石油發電降低至日本總電力供應的13%,核電提高到27%,煤電占27%,天燃氣發電占22%,水電等占11%。能源結構得到極大改善。其中核電發展取得的成果尤為突出,保障了日本能源和電力的穩定供應。

(三)加強核材料和技術儲備,實現潛在核威懾。日本國內儲存有大量的核材料。經過50多年的發展,日本在核材料的進口與儲備方麵取得了很大突破。日本儲存的核材料中,僅鈈的擁有量就有44噸,其中國內儲存有10噸,另在英法兩國儲存有34噸,其擁有量接近冷戰時期美國製造鈈核武器的總量。如果按照製造一枚核武器需要4—8公斤的鈈計算,日本有能力製造出5500枚核武器。目前,全世界無核國家儲存的民用鈈共有61噸,日本就占有44噸。在核技術領域,日本正在使用一代、二代、三代核反應堆,第四代正在研製。因此,日本部分政要經常鼓吹,隻要日本擁有政治意願就能很快製造出核武器。日本研製核能的第一代人也曾經打出這樣的口號,即日本敗於核武,必須崛起於核能。

(四)謀求未來的世界經濟利益。日本的三菱重工、東芝集團和日立製作所掌控著日本的主要核技術,而且這些集團也逐步將世界核技術領域最為著名的企業悉數“收入囊中”。2006年,東芝集團用54億美元將曾收購美國西屋公司核能部門的英國核燃料公司收購。同年,日立製作所與美國通用公司的核能部門合並成立了日立通用新核能公司。三菱重工與美國、法國等公司的合作也在加強。日本通過國際合作完全掌握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核技術。1955年,日本通過與美國簽訂核能協定再次踏入核領域,該協定的截止日期為2018年。日本為繼續保持此類合作,即使發生了如此嚴重核事故,依然加緊向一些國家推銷核電。每座造價高達50億美元的核反應堆,也許是對日本產生巨大經濟利益誘惑的根本原因。今後,為防止核擴散,發展核能的和平利用,國際社會將逐步加緊管控核材料的供應和處理,日本正是看準了該領域存在的經濟利益發展空間,所以仍在不遺餘力地開發核能。

二、日本的核電現狀

(一)日本的核電分布。1963年日本於茨城縣東海村建成首座實驗性核電站,1970年前後核電站建設全麵啟動。地震前,所有核電站中共有54座核反應堆,分別隸屬9家電力公司,三菱集團參與建造了其中的50%。福島第一核電站共有6座核反應堆,第1、2號核反應堆由美國通用公司於1974年設計建造,第3號反應堆由東芝集團1974年設計建造,第4、5號反應堆由日立製作所1978年設計建造,第6號反應堆由通用公司1979年設計建造。地震海嘯導致其中第l、2、3、4號核反應堆發生爆炸和核泄漏。2012年4月20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宣布四座核反應堆報廢,預計2050年完成封堆;2013年12月18日,第5、6號核反應堆也被宣布廢堆。目前,剩餘的48座核反應堆裝機容量是4426.4萬千瓦;建設中的核反應堆4座,裝機容量是442.1萬千瓦;規劃建設的核反應堆9座,裝機容量是1240.7萬千瓦,合計63座核反應堆,總裝機容量是6297.6萬千瓦。目前,日本是世界上第三核電大國,排位處於美國、法國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