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國際形勢大事述評
每月大事
作者:當代世界研究中心
一、中國劃設識別區,日美緣何頻挑釁
11月25日,美軍派B52轟炸機進入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並飛越釣魚島區域。次日,日本宣稱“勇闖”這一區域。在11月23日中國依法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當天,日本官方就不顧自己已大範圍劃設防空識別區的事實,接連密集攻擊中方的合法行為,指責中國妨害飛行自由、招致不測事態、加劇東海緊張等。
防空識別區是沿海國家和地區基於海空防安全劃設的特定區域,實質上是基於國防需要而設立的預警區域,不影響國際空域的正常航行和飛越自由。迄今為止已有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防空識別區。該區域的劃定在有效遵守國際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沿海國的安全威脅,維護了各國的海洋權益。中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旨在維護領土領空安全,防止誤判,同時也有利於相關航空公司的飛行安全及東海上空的飛行秩序。日、美的無端挑釁無法改變中國的合法行為,隻能為地區安全徒增隱患。
二、諸總理聚首上合,共協商長效合作
11月29日,上合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二次會議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舉行。中國總理李克強首次出席這一多邊會議。與會各國總理就世界和地區經濟發展,以及發展上合組織框架內的經貿和人文合作等問題交換了意見,並在保障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加快發展高技術經濟領域、促進工業基礎設施現代化、解決就業等方麵達成共識。
上合組織成立12年來,保持了健康穩定的發展勢頭,為維護地區安全穩定、促進成員國共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安全與經濟作為上合組織的兩個重要輪子,彼此密不可分。本次總理會議通過了《關於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和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基金(專門賬戶)下一步工作的決議》,該協定將為開辟從連雲港到聖彼得堡的歐亞交通運輸大通道創造條件,對進一步密切各國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烏克蘭棄歐聯俄,民眾大規模抗議
12月1日,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爆發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民眾抗議政府擱置與歐盟合作,要求總統下台,並號召舉行全國大罷工,近20萬人參加遊行,一些抗議者還衝擊烏克蘭總統辦公廳、基輔市政府大樓和市議會大樓等,並與警方爆發衝突。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指責西歐一些國家在烏克蘭政治危機中掀起一股激進情緒,整個歐洲都可能受到這種情緒的負麵影響。烏克蘭原定於11月底與歐盟正式簽署聯係國協定,但卻在11月21日突然宣布暫停相關的準備工作,同時表示將加強與俄羅斯等其他獨聯體國家的經貿關係,於是引發烏克蘭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
烏克蘭處於俄與歐盟勢力的交叉區,勢力此消彼長,烏左右為難。俄羅斯反複警告如果烏克蘭與歐盟走得太近將采取措施進行製裁。歐盟則一麵指責俄羅斯在向烏克蘭施加壓力,一麵表示可能會對烏克蘭的出口進行限製。烏克蘭地緣政治地位非常重要,烏政府在申請加入歐盟的過程中雖然表麵上在談經濟利益,但實際上裏麵摻雜了複雜的政治考慮。烏此次驟然變向的直接原因就是與歐盟的貿易協議中包含了不公平的條件,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烏克蘭經濟改革。想必隨著與俄羅斯合作的一攬子計劃的不斷推進,烏局勢最終能恢複平靜。
四、《開羅宣言》七十載,前事勿忘後事師
12月1日是《開羅宣言》發表70周年紀念日。然而就在此時,日本右翼勢力挑戰曆史、意圖翻案的傾向愈演愈烈。非法“購島”、修憲強軍、修改曆史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等一係列做法與《開羅宣言》精神背道而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反感。日本試圖擺脫《開羅宣言》的束縛,挑戰戰後製定的國際秩序,為其侵略史翻案。這種行為不但不利於地區穩定與和平發展,也無異於自斷前程。
1943年參加開羅會議的中美英三國發表《開羅宣言》,確定懲罰日本的侵略罪行以及確定戰後日本問題的處理辦法,被稱為架在日本帝國主義頭上的“鎮妖石”和插在亞太地區戰後秩序的“定海神針”。《開羅宣言》和此後簽署的《波茨坦公告》國際文件明確無誤地規定必須歸還竊取的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而釣魚島就屬於中國台灣島的附屬島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凡經曆過這段曆史的國家都應該知道打破秩序、破壞和平的行為最終傷害的是自己。
五、抗爭之音今猶在,南非之父已鶴遊
12月6日,非洲之子、南非之父、反種族隔離鬥士納爾遜·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的家中安詳離世,享年95歲。聯合國安理會為此中止正在舉行的會議,全體代表起立,為曼德拉默哀一分鍾。各國領導人也紛紛在第一時間對曼德拉的逝世表示哀悼。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表示,自己也是深受曼德拉積極影響的人。南非政府為曼德拉舉行國葬,全國降半旗致哀至葬禮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