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萌芽——古老曆史2(1 / 3)

文明萌芽——古老曆史2

華夏始祖黃帝的傳說

黃帝是華夏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位列五帝之首,是公認的華夏民族的共主,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相傳黃帝誕生於在隴右天水地區,號軒轅氏。

《水經注·渭水》記載:

渭水又東南合逕穀水……又西北軒轅穀水注之,水出南山軒轅溪。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於天水,在上城東七十裏軒轅穀。皇甫謐雲生壽邱,邱在魯東門北。未知孰是也。

具體來說,黃帝誕生地為天水清水縣東的三皇穀。

據《甘肅通誌》記載:

軒轅穀隘,清水縣東七十裏,黃帝誕此。

《甘肅省誌·考異》記載:

軒轅穀在上邽城東七十裏,軒轅帝牲處也。

這裏所說的清水縣東七十裏,就是軒轅穀所在地。軒轅穀在清水民間俗稱“三皇溝”,相傳為黃帝誕生處。

天水地區的人認為伏羲氏是西北古老民族戎族的古老祖先,從戎族的發展壯大中分析出以炎帝為代表的羌族和以黃帝為代表氐族,前者薑姓,後者姬姓,薑即羌,他們生活在羌水流域;姬即氐,早期活動於姬水一帶。

姬水,即氐水,就是現在甘肅省清水縣的牛頭河上遊的大祗水和小祗水,所以黃帝生於天水。

史籍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他的父親少典是有熊國國君,他的母親為有嬌氏之女,名叫附寶。

相傳黃帝的母親在野外碰到閃電繞著“北鬥樞星”,竟感而有孕,懷胎 24 個月生下黃帝。黃帝“生而神靈,幼而徇齊,弱而能言,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黃帝一族及其後裔在天水一帶曾建有軒轅之國、氐人之國和西魯之國。為了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黃帝率領部族沿著渭河東遷到寶雞岐山一帶。

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相互爭奪,最終,黃帝部落打敗了炎帝部落,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民族。

《國語·晉語》記載: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在打敗炎帝部落以後,黃帝又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大功績載入史冊。《山海經》中首先提到黃帝及黃帝的事跡。

《山海經·西山經》的《不周山篇》首先說道黃帝:

又西北三百七十裏,曰不周之山……又西北四百二十裏,曰密山……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揚揚,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密山之玉榮,而投之鍾山之陽。

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公家所有,四周8塊為“私田”,由8家合種,收獲繳公家。

還對農田實行耕作製,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

縫織方麵,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

製陶方麵,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

冶煉方麵,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

建築方麵,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等。交通方麵,製造舟楫。

兵械方麵,製造刀、長矛、弓矢、弩等。

黃帝在農業方麵有許多創造性發明。據《史記·五帝本紀》,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

黃帝掌握了平原農業的許多特點,“歲時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風雨時節,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黃帝充分認識到,必須挖掘土地的潛力,廣耕耘,勤播種,才能使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他率領百姓“時播百穀草木”,並“淳化鳥獸昆蟲,曆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傳說中黃帝的行為感動了上帝,出現了許多祥瑞之兆:“地獻草木”,“九牧昌教”。

黃帝被公認為父係氏族社會的代表人物,其誕生地天水地區的大地灣文化前仰韶文化反映了隴右地區母係氏族社會階段隴右先民的居住、生活、生產的狀況。馬家窯文化又反映了黃帝部族的經濟狀況。

齊家文化進一步反映了黃帝氏族生活、居住、生產的狀況。

黃帝上承三皇之德,下開華夏五千年文明之端,其蘊含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寬厚仁和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催生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起和勃發。

[旁注]

五帝 指我國上古傳說中的5位聖明君主,據不同史料記載,有各種說法: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庖犧、神農、黃帝、堯、舜;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少昊、顓頊、帝嚳、堯、舜;黃帝、伏羲、神農、白帝少昊、顓頊。

《水經注》 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全書30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1000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曆史等。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