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寺石窟位於甘肅肅南臨鬆山中,計有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觀音洞等處,為一規模宏大的石窟群體,計有北寺、千佛洞、金塔寺等處。各處洞窟相距數千米至10餘千米不等,綿延近30千米。
每個小窟群,多的達30餘窟,少的僅有2窟,總共70多窟。民間傳說這裏的一塊岩石上留下天馬的一隻蹄印,寺窟由此得名。因其山崖石質屬粗紅砂岩,不便雕刻,故絕大多數造像為泥塑。
馬蹄寺石窟大量洞窟為北魏至明清曆代營建或重修,其中北朝9窟、隋1窟、西夏3窟、元19窟、明2窟、清36窟。
北寺有三十三天洞、藥王殿和藏佛殿,計21窟。除底層隻有壁畫而無塑像外,其他各層都有石胎泥塑觀音。一層至三層均開5窟,四層3窟,五層1窟。窟門排列整齊,間距越往下越疏,外觀呈寶塔形。
每層之間都有隧道相通,隧道鑿在岩壁內部,由第一層北邊入口,呈“之”字形,迂回而上。這21個洞窟形製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平麵方形,頂做成“人”字坡;另一種是平麵方形,頂作覆鬥式四麵坡。
窟正中都開一大龕,龕內坐佛均為石胎泥塑,壁畫繪有影塑千佛。
藥王殿,又稱南坐佛殿,鑿於元代,有泥塑藥師坐佛像一尊。藏佛殿位於三十三天洞北側,為北寺洞窟中最大的一個,窟形平麵呈“凸”字形,總深33.5米,寬26.3米,分前堂拜殿、甬道,形成內外兩陣。
千佛洞存10餘窟,北朝窟居多,位居馬蹄寺東北約3000米處。第2窟、第8窟中心塔柱式,塔柱四麵分4層造像。南寺和上、中、下觀音洞各有4窟至6窟不等。
金塔寺位於馬蹄寺的東南麵,為中心塔柱窟。洞窟坐北朝南,開鑿在山穀中高約60米的崖壁上。
金塔寺的東窟中心柱座基上分3層造像,下層開圓券形龕,塑坐佛、脅侍弟子、菩薩,龕楣上方各懸塑飛天6身至8身。中層每麵開3個小龕,塑交腳彌勒、坐佛、釋迦苦修像、脅侍天王、菩薩立像。
上層北東南三麵均塑10尊佛、10尊菩薩,西麵為元代補塑的5尊佛。四麵壁間以影塑的手法塑有坐佛、供養菩薩,以作為填補。
金塔寺西窟形製與東窟相仿,中心柱四麵僅下層各開一個大龕,龕外兩側塑菩薩、天王。中層四麵居中分別塑倚坐佛、坐佛、半跏菩薩和交腳彌勒,其兩側除北麵塑4尊菩薩4尊弟子外均為8尊菩薩。上層塑5尊佛、供養菩薩等。
金塔寺造像人物臉型豐圓,鼻高唇薄,肩寬體健。佛像莊重安詳,菩薩華麗俊美。懸塑的飛天身軀扭曲,略顯古樸稚拙,真切感人。
整窟造像結構嚴整,統一和諧,富麗堂皇,以圓雕、高浮雕、影塑和彩繪相結合的手法,層次分明地塑造了眾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顯示出5世紀前後我國早期石窟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除了這些石窟外,祁連山北麓石窟還有文殊山石窟、天梯山石窟、水峽口下洞子石窟等,各窟不同程度保存了不同時期佛教洞窟形製、塑像造型、壁畫手法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旁注】
祁連山 位於我國青海東北部與甘肅西部邊境,是我國境內主要山脈之一。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穀組成。因位於河西走廊南側,又名南山。東西長800千米,南北寬200千米至400千米,海拔4000米至6000米,共有冰川3306條,麵積約2062平方公裏。
中原 是指以河南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遊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古代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古時,常也將這一地區稱為“中國”、“中土”、“中州”等。
紋樣 包括提花織物上的花紋圖案和建築裝飾圖案。主要題材分為自然景物和各種幾何圖形兩大類,有寫實、寫意、變形等表現手法。我國傳統的絲綢紋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典雅的東方藝術特點。
五代 “五代”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和“十國”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曆史時期。五代也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5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覆鬥 我國古代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種形製,指的是用黃土在地宮的上方堆積成三階逐級收縮的方形夯土台,形狀似倒扣於地麵的鬥。這種封土形製沿用的時間最長,在諸多使用這種形製的陵墓中,以秦始皇的陵墓封土形體最大。
二十八宿 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28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幹顆恒星。二十八宿說廣泛應用於我國古代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
團花圖案 我國傳統裝飾紋樣。外形圓潤成團狀,內以四季草植物、飛鳥蟲魚、吉祥文字、龍鳳、才子、佳人等紋樣構成圖案,象征吉祥如意,一團和氣。團花圖案在隋唐時期已流行,至明清時極為盛行,有“四團龍”紋、“四團鳳”紋等。
北朝 在我國,北朝是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時間是從386年到581年。北朝結束了我國將近150年的中原混戰的局麵。後世的隋唐兩代都是繼承了北朝,他們的開國皇帝們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貴。
龕楣 佛龕的龕口包括楣、梁、柱3部分。龕楣指佛龕的外簷部分,它以泥雕浮塑出來,高於牆壁平麵,是龕口的主要裝飾部位,其精美的裝飾圖案象征佛光,用以顯示佛法的偉大。
彩繪 古稱“丹青”,常用於我國傳統建築上繪製的裝飾畫。主要繪於梁和枋、柱頭、窗欞、門扇、雀替、鬥拱、牆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欄杆等建築木構件上,其中以梁枋部位為主。彩繪自隋唐時期開始大範圍運用,到了清代進入了鼎盛時期。
【閱讀鏈接】
馬蹄寺石窟以其宏大的石窟群,曾經在曆史上留下了許多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的蹤跡和詩章。比如明人有一首七律《詠馬蹄寺》寫道:“古刹層層出上方,雲梯石蹬步回長。金神寶相蓮開座,玉梵清音月近床。茶沸煙騰禪出空,花飛泉落水流香。逢僧共說無生活,回首音塵意自忙。”
從馬蹄寺溯馬蹄河西去,一路山穀雜樹叢生,野花滿地,到山穀盡頭,懸崖峭壁中冒出一股細流,沿崖直下。《詠馬蹄寺》詩中所寫花飛泉落水流香即此。懸崖飛泉,為祁連山雪水沿山石縫隙滲聚而成,天晴時遠遠望去,能清楚地看見這一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