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奠基——曆史遺韻1
黔貴文化是指在黔貴區域內產生的一種地方文化,其區域位於我國西南邊陲,地處雲貴高原東部。
幾十萬年以前,黔貴地域就有人類生息、繁衍。黔西觀音洞、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等舊石器時代和威寧中河、赫章刁樂等新石器時代,就有遠古人類居住,並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遠古文化。
從殷周時期,經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直到明代貴州建省,在此過程中,眾多曆史名人為黔貴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大大推動了這裏曆史的發展。
南方已知的最早古人類
在我國西南邊陲、雲貴高原的東南部,有一片高原山地,這裏四季分明、風景如畫。
在這片秀麗古樸的土地上,發現早、中、晚時期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多處,主要有黔西觀音洞遺址、桐梓岩灰洞遺址、水城硝灰洞遺址、興義貓貓洞遺址、普定穿洞遺址、六枝桃花洞遺址。
黔西觀音洞,是我國長江以南材料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之一,被命名為“觀音洞文化”。
與周口店文化、西侯度文化交相輝映,形成3個不同的文化區,成為我國舊石器時代早期的3個重要類型。
觀音洞文化遺址位於黔西縣城南30千米的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錦山村。
洞由石灰岩構成,高出窪地15米,海拔1450米左右,主洞長90米,寬三四米,支洞長5米,寬一兩米,因洞頂在堆積過程中坍塌,含舊石器的堆積物主要在洞外,洞中堆積物厚達8米以上。出土石器4000多件。
石器的原料、製作與類型組合都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反映了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特點。
觀音洞出土的石製品分為三大類,即石核、石片、石器。石器材料為燧石或矽質灰岩及火成岩。石核絕大多數是單台麵、雙台麵和多台麵的,台麵角最大90度,最小50度。
石片形製多樣。包括天然台麵石片、素台麵石片、小台麵石片、有疤台麵石片、有脊台麵石片和修理台麵石片6種。以人工台麵石片居多,主要是用錘擊法生產的,少數用碰砧法。
石器多用石片製成,個體大小懸殊,器型也較複雜,80%以上是刮削器,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狀器,還有數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
與石器伴出的哺乳動物化石有20多種。這些動物稀奇古怪,有柯氏熊、大熊貓、最後鬣狗、嵌齒象、貴州劍齒象、似東方劍齒象、巨獏、中國犀等。
其中尤以劍齒象、犀牛等的數量為多,與早期人類的狩獵活動密切相關。
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早期的活動遺跡,距今約20萬年至40000年,屬舊石器時代早期,這時的人類還處在“晚期直立人”階段。
桐梓人是在貴州桐梓岩灰洞發現的。岩灰洞位於九壩鄉柴山岡半坡,下距河麵幾十米,向陽不燥,泥土多成粉末狀,所以當地人都叫它岩灰洞。洞穴呈喇叭形,高3米,寬近兩米,洞道時寬時窄,“之”字形向東北延伸。
岩灰洞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出土石器12件和一些燒骨,還發現老年右上內側門齒化石一枚、青年右上第一前臼齒化石一枚和10歲兒童左上犬齒化石一枚。
門齒非常粗壯,呈鏟形。齒根完整,灰黃夾有黑色斑點。齒冠色白,基本完整,切緣已磨耗成平麵。
前臼齒隻保存有齒冠的舌麵、近中麵、遠中麵的舌側半及舌側齒根。咬合麵未曾磨耗。齒體極其粗壯,舌麵呈球麵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