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之魂——獨特文化2
斑斕多彩的貴州蠟染
貴州是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那裏居住著17個少數民族,有苗族、瑤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等。他們世代繁衍生息於斯,創造了斑斕多彩的民族藝術瑰寶,尤以刺繡、蠟染、銀飾聞名於世,堪稱貴州“三寶”。
蠟染,古稱“點蠟幔”,也稱“闌幹斑布”,與絞纈、夾纈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蠟染產生於秦漢時期,盛於隋唐時期,至宋代,隨著木版刻花、印染等工藝的出現,這種耗時費力的蠟染工藝在中原一帶逐漸消失,卻在山高路遠、交通閉塞的貴州得以延續。
貴州蠟染分布廣泛,大部分的市、自治州、縣都有蠟染製作,安順、丹寨、黃平、榕江、織金、鎮寧、貴定、龍裏、開陽、納雍、六枝和黔西等地都是著名的蠟染產地。
世居那裏的苗族、布依族、瑤族、侗族等民族繼承了先民們創造的蠟染技術,其中苗族的蠟染藝術成就最高。
關於蠟染的起源,各地區有著不同的傳說。
在黔西北苗族中,有這樣的傳說:苗族先祖蚩尤戰敗後被黃帝俘獲,黃帝將他鎮以木枷遊街示眾,然後處以極刑。
蚩尤就義後,木枷被棄於荒野,化為楓樹。從此楓樹成為蚩尤的象征和化身,也就成為苗族崇拜的神樹。
楓樹的汁液帶紅色,苗族認為那是祖先的血,具有神力,於是用來描繪自己的圖騰和崇拜物的形象,製成祭祀服和旗幡。
人們還發現楓液中因含有膠質和糖分而具有防染作用,染後圖案更加鮮明,後來又從祭祀用品普及到日用品,這就是“楓液染”。
黔東南州從江縣岜沙寨的黑苗仍保留著這種古老的防染技藝,用它來描繪一些鋸齒形的龍、蛇、魚、蟲以及太陽,圖案極為古拙。
而在黔南州丹寨、三都、榕江一帶“白領苗”中,流傳著一首《蠟染歌》,對於蠟染的起源另有說法:
古時候,有10個老人造天開地,天由於不穩固而經常垮下來,老人們隻好用自己的身軀把天頂住,累得腰酸背痛,於是請女神娃爽縫一把撐天傘。
娃爽采來雲霧織成白布後曬在梨樹之下,被風吹落的梨花掉到了布上,蜜蜂飛到落花上采蜜時將蜂蠟沾到布上印出了花朵的輪廓,地上的藍靛草分泌出的汁液又把白布染成藍色。
娃爽一看千辛萬苦織出來的布被弄髒了,十分焦急,趕快拿到水中漂洗。
天上的火王勸她不要急,幫助她曬化了蠟。預想不到的效果出現了,白布變成了藍底白花的美麗花布。於是娃爽用它縫成撐天傘,藍底成了青天,白花變成月亮和星辰。
娃爽又把這種技藝傳授給人間的阿蒲、阿仰姐妹,從此人們穿上了這種蠟染的美麗衣裙。
貴州各地區、各民族的蠟染藝術風格各不相同。位於貴州中部的安順、鎮寧一帶,居住著苗族、布依族,她們的蠟染各具特色。
安順苗族喜在袖邊、襟邊、背扇、被麵上裝飾蠟染紋樣,以背扇最為精美。其特點是染彩和點子。背扇的傳統紋樣有太陽紋、魚紋、蝶紋、花鳥紋、馬掌紋等。
值得一提的是,安順苗族蠟染除了藍白相間外,彩色蠟染是其最顯著的特色。古老的傳統方法中紅色用楊梅汁,黃色用黃梔子碾碎泡水,當這兩色與藍靛相融,即形成草綠和赭石等色調。
有的以藍色為底,配以紅、黃、白、綠,色彩典雅柔和;有的則以紅、黃為主,點綴黑白,光彩富麗奪目,這種五彩蠟染在其他地方較為少見。
相比之下,鎮寧布依族蠟染卻顯得格外清新雅致,其蠟染多用於布依族婦女穿的長裙、衣袖、頭帕、圍腰等處,紋樣多選用螺旋紋、圓點紋、幾何紋、三角紋等,色彩在藍白相間和深藍、淺藍與白色之間發生變化,更顯恬淡大方和層次分明。
黔東南丹寨蠟染紋樣造型誇張,想象奔放,構圖大氣,舒展挺拔。除了鳥紋,還有蝴蝶紋、龍紋、蜈蚣紋、魚紋、旋渦紋、馬蹄紋、銅鼓紋和梨花紋等。
位於黔東南的黃平、施秉、凱裏等地,生活著一群特殊的土著民族部落,自稱是羿的後人。她們繪製的蠟染服飾莊重別致,享有盛譽。背扇更是精美獨特,分方形和長方形兩種。蠟染紋樣多為太陽紋、魚紋、鳥紋、水紋、木鼓紋等。
黔東南榕江苗族蠟染的祭鼓幡,圖案古樸神秘,震人心魄。
以苗龍紋樣為主,龍形似蛇,或舒展,或盤旋,或爬行,或蜿蜒,或遊水,或飛翔,或玩耍,或嬉戲,與魚蝦、蛙、蝶、花鳥等組成無窮無盡、變化萬千的圖案,自然和諧地統一在畫麵中。
貴州西北部的織金縣,那裏的苗族婦女擅長蠟染背扇的製作,圖案以纖細、精巧、嚴謹著稱,頗具細密畫之風格。有的配以紅、綠絲線的刺繡,像寶石一樣鑲嵌於藍白蠟花之間,更顯得韻味無窮。
織金的蠟染紋樣以抽象的幾何紋、螺旋紋和卷草紋為主,經過隨意組合交錯,渾然一體,產生綺麗的藝術效果。
貴州蠟染藝術語言質樸、天真、粗獷而有力,特別是它的造型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進行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這種變化和誇張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無窮的魅力。
圖案紋樣十分豐富,有幾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來自生活或優美的傳說故事,具有濃鬱的民族色彩。